天津因水而生、河海共興,河海不僅塑造了天津的地理形態,更熔鑄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地處薊運河畔、渤海之濱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擁有36公里蜿蜒海岸線,國家海洋博物館坐落于此,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近日,部分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協委員深入中新天津生態城調研,對促進夏日文旅消費提出針對性建議。
今年暑期,生態城各景區景點將集中推出文旅新活動、打造消費新場景、帶來演藝新體驗,在不斷豐富親海游、親子游、文化游等文旅業態的同時,進一步彰顯天津的河海文化特色。
聚焦創新商文旅多元融合新場景,擴大服務消費,積極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濱海新區政協今年以來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協商活動。
面對消費等級不高、消費場景創新不足、消費模式轉型滯后等挑戰,民建濱海新區委員會提出,要依托新區“海洋﹢工業﹢生態”特色資源,打造“文旅商體”融合消費生態圈,以濱海旅游區、東疆灣景區為核心,開發海上運動、海洋主題酒店,打造“北方濱海消費度假目的地”。夏日文旅消費可打造“濱城不夜城”,布局24小時書店、深夜食堂、沉浸式劇場、文創夜市等業態,舉辦濱海音樂節、燈光藝術展等夜間文化活動,提升夜間消費占比。
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深層驅動力,正在成為濱海新區突破產業轉型瓶頸、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變量之一。民盟濱海新區委員會調研后提出,要深挖歷史文脈,構建濱海特色文化坐標系;科技賦能文化,打造數字文創產業新高地;擴大文化開放,建設國際文化傳播橋頭堡;健全文化生態,構建文化發展長效支撐體系。
委員們還圍繞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探索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強化政策創新支持等提出意見建議。
令委員們欣喜的是,生態城已掀起夏季消費新熱潮:新玩法解鎖消費新場景、新展覽開啟新探索、新活動帶來新體驗、“日游夜賞”開啟文旅新模式、新演藝激發區域新活力……
天津文化根植孕育于依河傍海的自然環境,河與海是天津市基礎文化脈絡。“溪、河、湖、堤、灣、海”共同繪就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的“藍綠地圖”。委員們建議,生態城要持續做好河與海文章,在文化傳承、文旅開發中,統籌整合河海資源,推動文化承載項目建設,進一步創新文旅消費場景,講好“河海故事”,推動津派文化品牌“走出去”、游客“走進來”。
來源 | 人民政協報 記者:張原 李寧馨 通訊員 魏天權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