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政治人物最怕什么?失去主動權。賴清德這回算是徹底體驗了一把什么叫"人算不如天算"。
他人還沒離開臺島,解放軍58架戰機呼嘯升空,9艘軍艦破浪而出。
大陸為啥要搶在前頭出手?日本企業咋就急著準備跑路?
作者-水
42.9%支持率背后
從民調數字說起,42.9%的支持率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扇在賴清德臉上。
更要命的是,這個數字還在往下掉,44.5%的民眾直接給了差評,比上個月暴跌了5.8個百分點。
這種"死亡交叉"的民調走勢,對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來說,都是噩夢般的存在,意味著執政基礎正在急速流失。
內政一塌糊涂,外交就得"找補"。于是,一場精心包裝的"出訪秀"粉墨登場。
表面上是去巴拉圭這些"友邦"串門,實際上是想在美國的舞臺上刷個存在感。
可這趟"史上最貴過路費"的成本,足以讓普通老百姓瞠目結舌——百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擺在那里。
買波音客機、投資基建、擴大半導體合作,這些錢從哪兒來?還不是臺灣民眾的血汗錢。
更諷刺的是,美方到現在都沒給個明確答復,只是淡淡地說了句"符合過往做法"。
想想上次賴清德"過境"的待遇,連美國本土都沒摸到,只被扔去關島和夏威夷轉了一圈。
連島內民眾都吐槽他是"外交之孫",這次能不能進紐約,還得看美國人的臉色。
在中美關系如此微妙的當口,白宮恐怕不會為了他這么個小角色,把中美關系再拱火一次。
民進黨內部也不太平,"團結十講"成了笑話,連黨內都有人忍不住出來唱反調。
就連到災區慰問民眾,都能被當場嗆聲,說話像讀稿子,不帶半分人味。
所以他也知道自己民調在掉,這才要去拼所謂的"外交突破",想通過外事活動穩住局面。
可問題是,用民眾的錢去買政治籌碼,這種做法本身就很難服眾。
58架戰機升空
大陸的反應有多快?賴清德還在臺島盤算行程,解放軍的反制措施就已經安排得明明白白。
7月16日早上6點到17日早上6點,整整24小時內,臺防務部門自己統計的數字就夠嚇人的。
58架次軍機、9艘軍艦、1艘公務船,這配置看著就不是鬧著玩的,而是實打實的戰略威懾。
更讓臺軍坐不住的是,這回解放軍戰機有45架次直接穿過了所謂"海峽中線"。
啥叫"中線"?那都是老蔣那時候畫在地圖上的虛線,大陸從來就沒承認過。
現在解放軍戰機說穿就穿,跟串門似的,明擺著告訴某些人:別玩虛的,真本事在這兒擺著呢。
時機選擇也夠精準的,正好趕上臺軍搞所謂"漢光41號"實兵操演,這針鋒相對的意味不言而喻。
臺軍想練"以武謀獨",解放軍就用實際兵力擺在前線,展示隨時可以轉入實戰的能力。
這不是一般的軍演,而是明確傳達信號:大陸不會對"臺獨"挑釁坐視不理。
臺軍第五作戰
經濟制裁也沒閑著,國臺辦點名86家臺企進行精準制裁,直接沖擊臺灣的電子和機械等支柱產業。
外交層面更是三部門輪番上陣,國臺辦、外交部、國防部的表態一個比一個強硬。
這套軍事+經濟+外交的組合拳,打的就是一個"快準狠"。
大陸早就講得很清楚,不管民進黨怎么搞軍購、怎么搞操演,解放軍都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反制。
越界飛行,軍艦繞島,就是要讓民進黨知道,再玩火,后果自負。
翻譯過來就是:咱們有的是耐心,也有的是手段,這個旋鈕想擰多緊就擰多緊。
日本企業大撤退
最精彩的要數日本的表現,堪稱2024年最經典的"口嫌體正直"案例。
嘴上喊著"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兄弟我為你兩肋插刀。
私下里卻對自家企業說"出了事你們自己想辦法",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英國《金融時報》的獨家報道揭露了這個尷尬真相:日本政府悄悄通知駐臺日企,如果臺海出事,企業得自己想辦法撤離。
這話說得相當直接,也夠扎心,一句"別指望政府救援"把所謂的盟友關系打回原形。
從2022年開始,大型日企每年都搞模擬撤離演練,連政府官員都悄悄參與其中。
更新應急手冊,聯系私人包機,確保員工安全,這些準備工作做得比誰都細致。
為啥這么干?因為心里門兒清:臺海這攤渾水,趟進去容易,想出來可就難了。
所謂的"血盟兄弟",在真金白銀面前都是紙老虎。
東京會議上,官員對日企代表直說,自行負責,避免卷入沖突,這話說得夠現實。
部分公司已經開始轉移生產鏈,減少對臺依賴,資本用腳投票的方向,就是局勢發展的風向標。
臺北高端百貨里,兩家日本知名品牌的悄然撤柜,只是這股寒流中的一朵浪花。
有預測直指,明年第二季度,臺灣的外資投資額可能斷崖式下跌近四成。
這個數字聽著就讓人心驚,意味著國際資本對臺海局勢的信心正在急速流失。
嗅覺最靈敏的資本,正在無聲地撤離牌桌,這比任何政治表態都來得直接。
日本政府一邊高喊口號,一邊卻早已私下通知企業自求多福,這種做法暴露了盟友關系的虛偽本質。
政治上的"情誼",在風險面前顯得如此蒼白,利益才是最終的考量標準。
面對大陸軍力展示和中美博弈,日本優先自保,不想被拖下水,這是最樸素的現實主義選擇。
這個"旋鈕"還要擰多緊?
如果說資本的反應是無聲的,那軍事層面的較量,則已是鑼鼓喧天。
解放軍的繞島巡航,早已不是新聞,而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新常態"。
數十架軍機、近十艘軍艦組成的編隊,在臺灣周邊畫出合圍之勢,這種畫面已經見怪不怪。
時機選擇更常常與臺軍的"漢光演習"重疊,針鋒相對的意味再明顯不過。
更關鍵的變化在于,演訓的劇本正在升級,從單純的武力展示,悄然升級為模擬封鎖臺灣的能源進口航道。
"封港困臺"——這四個字背后,是清晰的戰略意圖。
一旦攤牌,就迅速切斷臺灣的外部輸血管道,避免陷入任何形式的持久戰。
這種戰略思路體現了大陸對臺政策的重大調整:從被動反應到主動塑造。
北京的態度已經說得不能再明白,大陸國防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對臺軍事壓力的"旋鈕",只會繼續擰緊。
相比之下,臺灣的戰略空間正在被逐步壓縮,無論是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越來越被動。
臺海的游戲規則,早已不是過去的樣子了,大陸掌握了博弈的主導權。
當前國際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特朗普重返白宮后,中美之間圍繞經貿、南海、AI、芯片的博弈已進入深水區。
臺灣在這個節骨眼上,越是表現得"靠近美國",就越有可能成為博弈棋盤上的犧牲品。
而賴清德本人,從臺南市長時期就以"務實臺獨工作者"身份自居,多次對外言論都透露出謀求分裂的傾向。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共識,臺灣的所謂"邦交國"數量正在逐步減少。
這才是真正讓賴清德焦慮的地方,外交策略上臺灣根本無法突破大陸的壓力。
越是在這種局勢下搞些小動作,反而讓臺灣的國際地位愈發低下。
那只不斷擰緊的旋鈕,和正在逼近的臨界點,預示著臺海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結語
政治表演再精彩,也改變不了歷史的走向。一個中國這桿大旗一旦立起來,任何分裂的小把戲都是螳臂當車。
臺海博弈已經進入大陸說了算的新時代。和平統一的歷史列車正在加速前進,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面對臺海風云變幻,咱們該怎么看?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又在哪兒?您的想法和觀點,我們很想聽聽。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