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這事兒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日本那邊先是私下提醒在臺灣的日企,一旦出事兒得自己想辦法撤人,政府不會插手幫忙。這事兒出自金融時報的報道,日本政府明確說,因為法律上不承認臺灣是個國家,自衛隊沒法過去搞軍事行動。
過去三年,日本相關機構已經好幾次給企業打招呼,讓他們提前準備預案,撤員工什么的全靠自個兒安排。這次又強調一遍,等于告訴大家,風險自擔,別指望國家出面救場。日本企業像優衣庫在臺北的店面還在正常營業,但企業內部已經在評估怎么轉移員工和資產,避免損失太大。
韓國那邊態度也挺明確,李在明總統說臺灣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兒,韓國不會摻和。這話一出,美國的盟友圈子在臺海問題上顯得越來越松散。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伙伴,現在都不愿輕易表態支持臺灣,說明他們更擔心沖突升級帶來的經濟打擊。韓國半導體產業對中國大陸依賴大,要是卷進去,經濟損失上百億美元。前總統尹錫悅試過把臺灣問題國際化,結果中韓關系搞僵,韓國對華貿易從順差變逆差。李在明上臺后,就調整成務實路線,避免被拉上遏華的船。
特朗普上任后,在臺海問題上陷入尷尬境地。他一邊對中國大陸強硬,推行貿易關稅,一邊又得顧及美國經濟壓力大,需要穩定環境談生意。幾個月來,美國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對中國大陸說了不少緩和話,就是為了穩住供應鏈。特朗普競選時喊得響,說臺灣得付保護費,但現在實際操作起來,他回避明確承諾出兵援助,只說會處理好。這讓臺灣方面覺得不確定,美國內部政治也敏感,特朗普得平衡國內支持率和國際承諾。
臺灣那邊,漢光41號軍演剛結束,從7月9日到18日,持續十天九夜,動員兩萬多后備軍人,模擬從灰色地帶襲擾到持久作戰。美方派了四百多人當顧問,現役和退役的都有,不穿軍服,就穿便裝在現場觀察臺軍執行情況。這次美方人數創紀錄,等于在全面檢查臺軍作戰能力。
演習用上老舊M41D坦克,開上臺北街頭,士兵操作導彈車組裝設備,演練防御動作。演習結束當天,臺灣副領導人蕭美琴開記者會,說臺灣不尋求跟大陸沖突,不會主動挑釁,維持兩岸和平對雙方都有利,還強調要保持交流。這話跟她以往親美風格比,保守了不少。
賴清德作為領導人,強調強軍抗中,說不會接受統一,兩人表態有點差異,顯示臺灣內部政策不一致。賴清德民調下滑,7月15日數據顯示,不滿意度44.5%,滿意度42.9%,首次出現死亡交叉。民進黨執政壓力大,外資撤離,投資下降,日本對臺投資2023年減少27%,企業把安全形勢放首位評估風險。臺灣希望外部支持,但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美國盟友觀望,臺當局得面對連鎖反應。
日本的警告不光是對企業的提醒,還傳遞信號,希望局勢別升級。過去日本喊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真到承擔責任時,就擺明界限。韓國也一樣,不想輕易卷入。特朗普得等機會,看怎么下臺,既不想搞砸對華談判,又想穩住亞太控制。他用低調手段取代公開力挺,像派觀察團、技術合作、輿論引導,避免明確承諾,給自己留后路。
特朗普處理臺海越來越謹慎,美國經濟通脹高,供應鏈中斷,他得優先國內。幾個月來,他多次在會議上討論貿易數據,強調穩定環境。中國大陸那邊,軍演頻率增,環臺演習預演各種場景,日本防衛白皮書警告,中國大陸加強臺海行動,可能用海警封鎖灰色地帶,趁美國沒介入前動手。臺海穩定對國際安全關鍵,日本強調這點。
整體看,外部環境對臺灣產生實質影響。美國大規模觀察軍演,是戰略掌控形式;日本警告是風險提示;臺灣內部分歧暴露政策不確定;賴清德執政穩定性面臨挑戰。特朗普面對這些,得仔細權衡,避免把對華談判搞砸。韓國李在明堅持不介入,維持務實外交。日本岸田文雄推動區域穩定,避免沖突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