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晨光熹微,天河閘入淮口的水面泛起碎金般的光斑。李思端著相機蹲守在田埂上,鏡頭里,數十只白鷺,正在百米外的睡蓮叢中覓食,紅色額頂羽在晨風中輕輕顫動。
“咔嚓”一聲,快門聲驚起鳥群,雪白的翅膀掠過綠樹梢頭,與藍天織就一幅流動的畫。
“十年前,這樣的場景想都不敢想。”李思是一名鳥類保護志愿者。他手機里仍保留著十多年前拍的一張鳥照:畫面里,一只羽毛斑駁的小鸊鷉縮在泥灘上,背后是裸露的河床和零星的水洼。那時的蚌埠,河湖水質不太穩定,常見的鳥不過是麻雀、白頭鵯這類“留鳥”。
2016年成為關鍵轉折點。安徽三汊河濕地公園正式躋身“國家濕地公園”序列。隨著濕地修復工作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多。
在蚌埠鳥類保護志愿者圈,“鳥叔”們的故事比任何鳥類圖鑒都生動。
在蚌埠鳥類保護志愿者群體中,80歲的郭建和被譽為“移動的鳥類數據庫”。這位退休職工堅持20年野外觀察。
“這些年,在蚌埠拍到的鳥有180多種,尤其是近幾年,新的鳥類品種明顯增多。”他將拍攝到的鳥類圖片分門別類,做了一個表格。
郭建和向記者展示成果:整整有二十多頁,“鳥中熊貓”震旦鴉雀、綬帶鳥、東方白鸛等,都有珍貴的圖片資料。
他指著手機里的視頻說,“以前拍鳥靠運氣,現在看得多,懂它們的習性:黑翅長腳鷸要吃淺灘里的小魚,綬帶鳥習慣建巢于較低樹枝上,減少幼鳥墜落造成傷害。”
這種“懂”,是20年觀鳥生涯的沉淀。
“更深刻的轉變,發生在普通市民中間。”作為蚌埠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發起人,張建平和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一起,長期關注濕地生態、鳥類棲息等生態環境的變化。
“前幾年淮上區南淝村來了兩只大天鵝,村民輪流守夜。”郭建和翻出一張老照片:幾個村民打著傘蹲在塘邊,身影與天鵝的倒影重疊。“孩子們本來愛跑著玩,現在見了鳥都輕手輕腳。”
近期天氣比較炎熱,為了騎行鍛煉和觀鳥兩不誤,李思每天早晨四點半左右從家出發。在觀鳥的過程中,養蝦的農戶見到他,每次都和他開玩笑,鳥是來幫他除蟲的,寧可用網罩護蝦苗,也不轟鳥。
在天河閘的睡蓮池塘里,一群白鷺停留在睡蓮田地里覓食,遇到田地主人走來的時候,一群白鷺飛翔在空中,與綠油油的樹木枝葉等繪畫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天河閘入淮口兩側,楊樹林枝葉茂密,是一處鳥類絕佳的棲息地。”李思說。
蚌埠市有200余名志愿者組成護鳥聯盟,智慧監測系統24小時守護鳥類棲息地。
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園區內鳥類觀測記錄已達195種,較2016年增長89.3%;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從最初的“偶見種”發展為穩定種群;震旦鴉雀、黃胸鹀等瀕危物種,連續三年在蚌埠繁殖。
李思收拾相機準備回家。路過睡蓮塘,幾只白鷺又落了下來,其中一只歪著頭看他,像是熟人。“你看,它們都不怕人了。”他笑著說。
從鏡頭里的“偶然相遇”,到蹲守中的“彼此熟悉”;從個人的“興趣使然”,到群體的“主動守護”——蚌埠的“追鳥人”用初心和堅守,寫下了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正如郭建和在《鳥友筆記》里寫的:“當我們學會為鳥讓路,其實是在為自己鋪就更美的未來。”
【記者手記】
當白鷺不再畏懼人類靠近,當震旦鴉雀愿意在鏡頭前展露歌喉,這不僅是生態修復的成果,更是文明進步的見證。
蚌埠的實踐告訴我們:當發展理念從“征服自然”轉向“共生共榮”,人與自然終將在相互尊重中找到平衡之道。
(來源:蚌埠日報 記者:周芳林 編輯:閻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