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軍方媒體報道,中國的霹靂S型空空導彈已經問世,2020年立項歷經5年2025年終于研制成功,它的成功打破了空空導彈只能射程500公里的神話。
就連美國最新的E3空空導彈,計劃2025下半年進行試射E3,射程只有450公里。反觀中國S型號射程達到驚人的800公里,我國3000預警機用的是雙項雷達綜合體預警范圍,美軍界震驚,讓人膽寒。
要說霹靂-XX的800公里射程到底有多夸張?看看美軍的“家底”就明白了。他們最新的AIM-260導彈折騰了十年,到2025年還在測試階段,射程勉強摸到300公里門檻。
這差距就像拿狙擊槍跟彈弓比劃——人家導彈剛飛出機場,霹靂-XX都能從上海打到南京了。
不僅如此,,霹靂-XX用的還是全球獨一份的斜爆轟發動機,普通航空煤油當燃料,燃燒效率比傳統發動機高1000倍,燃燒室還縮小了85%。
這意味著殲-36隱身戰機的肚子里能塞兩枚,飛出去跟“幽靈”似的,等美國雷達發現時,導彈都快懟臉上了。
而美國同行的窘境也有目共睹:AIM-260為了塞進F-35的彈艙,把彈徑削到178毫米,結果燃料裝得少,末端速度只有900米/秒,碰上高機動目標只能“干瞪眼”。
霹靂-XX用9馬赫的速度俯沖時,彈頭表面溫度超過1200℃,靠“范納米”復合材料和等離子體天線技術硬扛下來,這材料技術要是拿到民用市場,估計手機廠商得搶破頭。
但最讓美軍頭疼的是,霹靂-XX的AI末段制導能自主識別目標,就算E-3預警機開足電子干擾,導彈也能像“認準骨頭的獵犬”一樣咬死目標。
霹靂-XX的恐怖之處,還在于它不是單打獨斗。中國空警-3000預警機的雙面雷達能在600公里外鎖定F-22,配合北斗衛星和無偵-8無人機,直接把戰場變成“透明魚缸”。
美軍E-3預警機的探測范圍才500公里,在霹靂-XX面前就是“瞎子摸象”——這邊剛發現中國戰機,那邊導彈已經飛過來了。
還有“A射B導”戰術更狠:殲-20發射導彈后直接撤離,由無人機接力制導,美國飛行員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這種體系優勢在實戰中已經驗證過。2025年5月,巴基斯坦的殲-10CE用霹靂-15E在135公里外擊落印度“陣風”戰機,殘骸里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讓美軍后背發涼——他們的AIM-120D還在用脈沖多普勒雷達,電子戰里就是“睜眼瞎”。
現在霹靂-XX把射程翻倍,等于把美軍的預警機、加油機、轟炸機全劃進了“死亡圈”。
美軍F-35的隱身優勢在800公里外毫無意義,B-21轟炸機還沒進入投彈區,就可能被導彈從云端捅下來。
霹靂-XX的“黑科技”,還藏在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它的斜爆轟發動機能在60公里高空打水漂式滑行,利用稀薄空氣減少阻力,這招讓美國軍工專家直呼“作弊”。
諷刺的是,美國為了追趕,居然打算把AIM-260的射程“吹”到450公里,但測試數據顯示實際只有300公里,這操作跟“皇帝的新衣”沒啥兩樣。
霹靂-XX的出現,徹底改寫了西太平洋的游戲規則。美國航母戰斗群的防御半徑原本是1000公里,現在霹靂-XX從陸基發射就能覆蓋整個菲律賓海,航母躲到關島都不安全。
中國在稀土加工和芯片制造上的優勢,讓導彈產能像“下餃子”一樣——美國AIM-260一年只能造幾百枚,中國霹靂-XX的生產線已經三班倒了。
這種技術代差正在引發連鎖反應。日本自衛隊緊急要求采購美國“游隼”導彈,但那玩意兒射程才200公里,連霹靂-XX的“零頭”都不夠。
印度更慘,花大價錢買的俄羅斯R-37M導彈(射程400公里),在霹靂-XX面前就是“玩具槍”。
美國智庫現在討論的,已經不是“如何反制”,而是“如何止損”——畢竟在800公里射程面前,任何戰術都顯得蒼白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