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在陜北榆林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之間,至今仍散落著許多“活著”的古村落——它們在歷史中有過繁華的過往,如今卻偏安一隅,成為時間凝固的所在。它們不是景點,你在旅游攻略中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蹤跡,卻能在你偶然遇見時,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今天,我要為你講述的,是一個名叫“沙坪上村”的地方。
“沙坪上村”是我們尋訪吳堡柳青文化園時偶然遇見的。它和柳青文化園所在的寺溝村(柳青的家鄉(xiāng))只有2.5公里,逛完柳青文化園返程回吳堡縣城時,順便逛了逛這座村子。
現(xiàn)在,“沙坪上村”隸屬于佳縣螅鎮(zhèn),不過在歷史中這里處于吳葭邊界,曾經(jīng)一村分兩縣管轄:東半部屬吳堡,西半部屬佳縣。
這個如今看起來藏在黃土高原褶皺深處“寂寂無名”的村子,有過一段繁華的過往。
歷史中,沙坪上村是一座繁華的古驛站,也是晉商“走西口”的第一驛站!在晉商興起的明清時期,這里成為晉陜寧蒙貨物輸送的必經(jīng)之路。
——從南方過來的煙酒、鹽茶抵達山西磧口古鎮(zhèn),渡過黃河后從螅蜊峪渡口(號稱晉商“走西口第一渡”,今螅鎮(zhèn))起岸,向西經(jīng)“沙坪—吉征店(吉鎮(zhèn))—綏德—米脂—榆林”一線,再北出包頭,或西折寧夏三邊將貨物運往大西北;而由陜西、寧夏、內(nèi)蒙古而來的畜皮、羊毛、牲畜通過沙坪上村抵達磧口古鎮(zhèn),之后發(fā)往全國各地。
這是一條橫貫陜北、勾連晉陜寧蒙的“活”動脈。當(dāng)年,這里也是陜北早期紅軍駐扎活動地,毛主席也正是沿著這條古驛道東渡黃河的。
當(dāng)年的沙坪上村商旅不停,村里每天住滿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往來上百頭騾馬隊、駱駝隊。因為道路狹窄,還立了一個規(guī)矩:白天走騾馬,晚上走駝隊,目的就是為了錯開高峰時間,使道路得以通暢,足見其繁榮盛況。
隨著水運式微,這座曾經(jīng)繁華的商貿(mào)驛站也漸漸歸于平靜,最終隱于黃河高原的溝壑中,不為外人所知。
不過,商業(yè)的繁華還是留下了痕跡。
資料顯示,沙坪上村至今仍完整保存著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窯洞四合院星羅棋布,依山疊建于層層崖畔,現(xiàn)存獨立院落四十余座、房屋二百余孔,總建筑面積逾六千平方米。
我拉高無人機看了一下村子全貌,依山就勢的窯洞群,分外搶眼。
崖畔上的土窯院、高大的門樓、石板鋪就的巷道、村口的老槐樹……像是從黃土地里直接“長”出來的,原汁原味。
村里仍有人居住。
我們路過一座精美古樸的窯洞四合院,青磚門楣、雕花窗欞,這大概就是古時的“大戶人家”了。門口有動靜,我們在門外看了看,沒有進入,怕打擾了主人的清靜。
2015 年,沙坪上村以完整保留的明清驛道格局、依山就勢的窯洞群和晉商貿(mào)易遺存,被正式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時間原因,我們只能算是走馬觀花的逛了一圈。后來查詢資料,發(fā)現(xiàn)村北還有座清代戲樓、村南還有一塊神奇的“飛來石”,如果有機會來這里,記得去找找看吧!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guān)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fā)現(xiàn)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