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隆昌
文 猛
在巴蜀大地上有一條著名的成渝古道,連接著成都和重慶,隆昌是成渝古道上一個著名的驛站——隆橋驛。明代隆慶元年隆橋驛“以站(驛站)置縣,以道(驛道)興城”置縣隆昌,寄托著這片土地上人們“興隆昌盛”的美好愿景。在沒有公路和鐵路的漫長歲月,要走向成都、重慶、敘府(今宜賓)、瀘州、自貢,甚至更遠的昆明、南寧,必須得走過隆昌這方驛站。
成渝古道(圖源:四川文旅廳)
隆昌成為中國石牌坊之鄉除了區位優勢,還有資源優勢。隆昌盛產青石,古隆昌有“精致石頭城”之稱。隆昌用石頭取名的鄉鎮和村很多,石燕橋鎮、石碾鎮、響石鎮……
走進今天的隆昌,幾十家青石加工廠、幾百個青石匠把地上的青石雕刻加工成石獅、石龍、石鳳、石匾、石虎、石象、石豬和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讓曾在大地上矗立的牌坊成為“行走”的“牌坊”,點“石”成“金”,走向全世界,發了“石石在在”的“石財”。
我是晚上去的南關和北關石牌坊群。隆昌人告訴我,在明、清期間,隆昌大地上的各類牌坊近70座,現在保留下來的還有17座。天上是高遠的星空,地上是一字排開的高聳的牌坊。“民之父母”“世上難逢”“政成化洽”“政在養民”“樂善好施”“升平人瑞”“民悅無疆”“靈承楚蜀”“功勒金石”……仰讀牌坊上的大字,在星空下和牌坊上的一個個名字對話,心中思緒萬千。
隆昌牌坊(圖源:四川日報)
隆昌有山,山不高,有陶土則名。隆昌和出產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榮昌安陶”的安陶小鎮相隔一座山,這座山叫鴉嶼山,鴉嶼山上有挖不盡的陶土。
從隆昌市區出發,沿著國道348線向石燕橋鎮行進,沿路看到很多一人多高的陶缸,整齊地排列在公路兩邊、村莊空地上,陽光照射下,閃爍著誘人的陶光,大有沙場點兵的氣勢,蔚為壯觀。
“前山礦子后山炭,中間巖泥做窯罐”,這是流傳在石燕橋鎮的民間諺語。隆昌土陶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達到鼎盛,距今已有約2000年歷史。
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羅清心 攝,圖源:四川日報)
如果說相鄰的榮昌陶是藝術陶,隆昌陶則是生活陶。隆昌主要生產能裝一噸酒的“噸缸”和泡菜壇,隆昌人驕傲地說,全國很多名酒廠都使用隆昌送去的酒缸。當我們品嘗各種美酒的時候,那里面一定有來自鴉嶼山的陶土香。
重慶榮昌普陀村和四川隆昌三合村隔著一道田埂,雞犬相聞。村里的田都整體流轉了,交給專業的公司耕種,村里人不用再到外面去打工,就在村里公司打工拿工資,成為家鄉的農民工。村里辦起了農家樂、農家咖啡屋、鄉情展覽館,田園生活讓城里人生出向往,很多城里人周末來到三合村、普陀村,一腳踏兩省市,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秋日的陽光下,一方方稻田稻谷金黃,鋪天蓋地,白墻黑瓦的鄉村別墅在一方方稻田中散落,屋檐下掛滿一掛掛金黃的玉米、火紅的高粱,這是鄉村最飽滿的季節。如果說鄉村是一篇美麗的篇章,不知白墻黑瓦是“金句”,還是豐收的稻田是“金句”?
家家屋頂炊煙開始升起來,村里廣播按時響起,播放的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四川日報》2025年7月18日第12版
作者:文 猛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