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是一座地處極邊的“村落博物館”,是火山環(huán)抱的休閑勝地,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全國首批美麗宜居示范小鎮(zhèn)、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第一魅力名鎮(zhèn)等榮譽稱號。
“和順”一名起源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初稱為“河順”,有“河順鄉(xiāng),鄉(xiāng)順河,河往鄉(xiāng)前過”的鄉(xiāng)諺贊語,本意是“順河而居”。《鼎建中天寺常住碑記》云:“粵稽河順一區(qū),自朱明正統(tǒng)以來,其間戶口殷繁,人文蔚起,而豐足盈寧,代不乏人?!焙笠蛎耧L淳樸、重教興文、士和民順,故定名“和順”沿用至今。
始建于明朝的和順古鎮(zhèn),是由南下屯兵守邊的漢人建設出來的,居民多為漢族人,鎮(zhèn)上建筑因保留了中國明清漢族文化特色,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活化石。建筑基本保留著傳統(tǒng)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樣式,從堂屋、書齋、花廳到照壁、窗欞、門墻,精美的書畫、雕刻無所不在,大多出自地方名家名匠或主人手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山清水秀的和順 保山市民政局供圖
小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黑龍山、來鳳山、老龜坡、馬鞍山、石頭山等休眠火山與繞村而過的和順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環(huán)衛(wèi),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和順的選址繼承了中原傳統(tǒng)村落之精髓。舒展平緩的靠山山脈蜿蜒幾公里將山腳和山腰的村子環(huán)抱,村前壩子呈新月形,平坦開闊,成聚風藏氣之勢。住宅從東到西依山而建,村中的大路小巷,全為石條鑲砌,平整光潔;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后芭蕉關的關坡上,也鋪有石條。村前小橋流水、古柳垂映、碧潭濕地、白鷺野鴨、古樹名木等自然風光配以粉墻黛瓦、畫棟雕梁、飛檐斗拱的祠堂、廟宇、民居和造型優(yōu)美的石橋涼亭、洗衣亭、水車、牌坊、照壁;幽谷中的樓臺,還有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幽深寧靜、古樸安詳?shù)耐ピ?,每一樣都精心設計,充分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構成了意味無窮的文化帶和風光綺麗的風景線。環(huán)村而過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為兩間平房大小,房頂四角微翹,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條,旁設木條凳。泉從石下流過,觸手可及。村民在這里洗衣洗菜,晴天避熱,陰天避雨,從田里做活回來,可在此沖洗納涼。“遠山莽蒼蒼,近水何悠揚;萬家坡陀下,絕勝小蘇杭。”這是李根源先生描繪和順自然風光的詩章。和順村落在青山綠水及四季景色變化的陪襯之中,構成了“和順人家圖畫中”的景致。
和順花木茂盛,人們重視鄉(xiāng)村風景的培植,古建筑保存較多。西面,村子的盡頭,和順壩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鰲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閣。蕉溪村旁,帥頭坡與來鳳山結合處的元龍閣,樓閣交錯,氣勢雄壯。閣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樹成蔭,湖光閣影,擅勝一方。古鎮(zhèn)內(nèi)的自然景觀同樣引人入勝,特別是由近百棵百年古樹組成的千手觀音樹群,其中七棵古樟樹仿佛千手觀音般伸展,當中五棵排列整齊,形成綠色華蓋,象征著古代人們對科舉功名的向往,被稱為“五子登科”。古樹群下的火山石古驛道,承載著和順人祈福和追求夢想的記憶,連接著捷報橋,象征著衣錦還鄉(xiāng)的愿景。
和順僑鄉(xiāng)文化豐富,是聞名遐邇的物流集散地。和順人以馬匹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世代出國闖蕩,涌現(xiàn)出了翡翠大王、棉紗王等一批雄商巨賈?!笆税司啪捊?jīng)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xiāng)?!崩罡此鞯倪@首小詩反映著當?shù)氐奶攸c。和順的居民原多為少數(shù)民族,南詔大理時期,漢族等其他民族逐步遷入,尤以明代為多。這些來自內(nèi)地的居民有較高的文化,加上和順地近緬甸,邊境來往比較自由,邊民常有來往,語言易通。因之,遇有軍事、外交、商業(yè)等方面的公務,村民常被聘為“通事”(翻譯)、向導,有的則在“緬字館”任職;有的則往來于滇緬邊境,經(jīng)商開礦,做工服役;有的則在緬甸政府、機關中供職,甚至成為要員,如清代尹蓉曾被尊為緬王師,許名寬曾為緬王宰輔。明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后期到嘉靖初年的140余年間,中緬貿(mào)易繁榮,和順人利用族人在京城為官和精通緬語的優(yōu)勢,開始經(jīng)商。因此,和順成了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東南亞文化的交匯、交融之地,逐漸形成了亦農(nóng)亦商亦儒亦僑的混合生活方式。至今,僑居海外的和順籍華人、華僑已超過一萬人,而居住在本鎮(zhèn)的人口僅有6000多,因此,和順成為云南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僑鄉(xiāng)。清乾嘉之際,社會穩(wěn)定,海禁未開,與國外通商多沿陸路,此時旅緬華僑亦多,也是和順經(jīng)濟文化大發(fā)展的時期。自航海開通,騰緬商情銳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密支那、臘戍至曼德勒的鐵路相繼修通,由騰沖至緬甸腹地的交通大為改善,云南煙、酒、絲、茶等暢銷緬甸,緬甸的棉花、玉器、寶石也大宗采進,騰沖的紡織業(yè)也一度興盛。其后,關防禁嚴,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商道一度斷絕,生意蕭條。和順僑胞身在國外,心系祖國,在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積極支持革命事業(yè),慷慨捐輸,多方奔走,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600余年間,和順先輩們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育出許多泰斗名儒、富商大賈。古鎮(zhèn)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姓宗祠,修建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最晚的是楊氏宗祠,建于1925年。這八姓宗祠建筑風格各異,規(guī)模大小不一,反映出當時各族姓人群經(jīng)濟狀況及社會地位。寸氏宗祠自建成后除供族人春秋祭祀,緬懷祖宗外,多年來都是作為育人教書的場所,早在晚清、民國初年即被辟為校舍,先后曾作為和順女子學堂、二等小學堂,新中國成立后,和順中心小學、鄉(xiāng)教辦、鄉(xiāng)幼兒園長期在內(nèi)教學、辦公,為和順的教育事業(yè)作出過貢獻。明清兩朝,寸家出了223個秀才文武生、4個舉人,并于光緒己未年出了進士寸開泰。如今祠中左右側懸掛寸開泰手書的“寸氏家訓”。古鎮(zhèn)村民世代有人僑居海外經(jīng)商,尊崇儒學重教育的民風使其雖處極邊之地,但人才輩出,有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被章太炎稱為“滇南一支筆”的李曰垓,名傳滇中的教育家寸樹聲等知名人士,更有哲學家、革命家艾思奇等。
“在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和順圖書館起源于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的“閱書報社”,在華僑和鄉(xiāng)人的慷慨捐贈下,于1928年擴建并最終于1938年建成新館,是中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之一。館內(nèi)藏書豐富,擁有藏書13萬余冊,分設古籍、民國、現(xiàn)代3個書庫,其中包括古籍和珍本1萬余冊,眾多文化名流如胡適、熊慶來、廖承志和李石曾等人的題字為其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價值。
和順人追求儒雅,他們不僅把追求知識、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傳,村中隨處可見門楣上高懸著多年煙塵遮掩不住的“書香世蔭”“詩禮傳家”等匾額,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臺軒榭無一不流溢著悠遠的文化和書香,表露出他們美好的愿望。
來源 云南省地名檔案館 供稿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