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一邊是黃河邊上的草屋和石斧,一邊是兩河流域的神廟和商隊,一個還在用骨針縫獸皮,一個已經在泥板上記賬寫詩,有人在傳說中祭天問祖,有人已在城市廣場上制定法律。
五千年前,蘇美爾人正在城邦之間搞貿易、吃肉喝酒、修神塔蓋宮殿,而此時的中國,還處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
可中國文明真的落后了嗎?五千年前的這場“文明差距”,到底意味著什么?又說明了什么?
泥板上的商業賬單
事情要從一塊塊泥板說起,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考古學家挖出了一批刻著奇怪符號的泥板。
最早的泥板出土于烏魯克、烏爾這樣的古城遺址,時間大約是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900年之間。
上面刻的是“今天送出了42罐大麥,收回了三頭羊”這樣的記錄,這算是人類一張最早的收據了吧。
更可怕的是,這些泥板背后,是一個完整的城市系統,有倉庫,有市場,有工匠,有神廟,還有負責管理的“書記官”。
這些人用蘆葦筆蘸水,在還沒干的泥板上刻下交易和分配細節,然后曬干保存,這就是楔形文字的起源。
蘇美爾人在五千年前,就用這種方式搞清楚了“誰干了活、誰拿了錢、誰交了稅”,他們不僅有文字,還有法律。
比如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烏爾納姆法典》,比漢謨拉比法典還早三百年,條文里寫得明明白白,偷東西要賠償,打人要處罰,司法怎么執行,賠償怎么估。
而且他們更在搞城市建設,很多人以為古代文明就是住在土房子里圍著火堆跳舞的樣子,但蘇美爾人早就把城市蓋了出來。
在烏魯克、拉格什、烏爾這些地方,考古發現了街道、排水溝、倉庫、神廟、城墻,連城市規劃都是有章法的,有的城市甚至分了“宗教區、住宅區、手工業區”。
他們的城市不是一朝建成,而是代代傳承,層層疊加,像年輪一樣堆在地下,每一層的遺跡里,都能看到銅器、紡織品、陶器、金飾,甚至還有進口的木材和石料。
你沒聽錯,五千年前的蘇美爾人已經在搞國際貿易了,他們用大麥和羊,換來了黎巴嫩的雪松、波斯的青金石、印度河的珠子。
他們的商隊穿越沙漠,沿著兩河航道南下波斯灣,一路走到今天的伊朗、阿富汗,甚至可能到過印度河流域。
同時期的中國在干嘛?
同樣是公元前3000年,中國在干嘛?仰韶文化晚期,黃河流域的村落剛剛穩定下來,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屋頂用茅草,墻壁用黃土,門口是石磨和陶罐,屋里的人穿的是獸皮,種的是粟,養的是豬和狗。
他們也會做陶器,彩陶上畫著魚和鳥,圖案活潑,色彩豐富,但那只是裝飾品,不是語言,他們還沒有文字,甚至沒有城市。
考古學家在河南、陜西一帶挖出的遺址,幾乎全是村落,規模小,人數少,最多不過幾百人,沒有城墻,更沒有神廟和行政機構。
到了龍山文化,情況稍微好一點,開始出現夯土城墻,有了簡單的軍事防御,玉器工藝開始精致,有了玉璧、玉琮。
可依然沒有文字,沒有大型建筑,沒有成文法律,中國當時的社會結構,仍停留在部落聯盟階段,族長說了算,村民靠血緣維系。
那些關于黃帝、炎帝、蚩尤的故事,只存在于后人的傳說里,考古學家找不到明確證據。
為什么都處于同一時期,兩者之間差距會這么大?第一,是地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土地肥,水源充足,氣候溫潤,適合大規模灌溉農業。
種一塊地,收成比中國高出一截,而黃河流域,氣候干冷,洪水頻繁,土地不穩,種地靠天吃飯,農業起步晚,產量低,支撐不起大規模聚落。
第二,是人口,兩河流域人口密度早早上來了,有人就有事做,有事做就有分工,有分工就需要管理,而中國當時人少地廣,村落之間隔著山,信息傳不出去,組織起不來。
第三,是技術,蘇美爾人發明了文字、輪子、灌溉系統,甚至有簡單的天文觀測,他們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月亮的盈虧和農業節奏有關,而中國的這些技術很多要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后才出現。
第四,是交流,蘇美爾處在“文明十字路口”,北有安納托利亞,東有波斯高原,南有阿拉伯半島,西邊通地中海,文化和技術在這里匯聚、碰撞、融合。
中國呢?四面環山,東臨大海,早期幾乎是一個“封閉島”,文化傳播慢,技術引進更慢。
第五,是組織,蘇美爾已經出現了“城市國家”,有王、有官、有軍隊、有稅收,中國此時連“部落首領”能不能統一指揮都是個問題。
為什么后來中國“追了上來”?
這是問題的關鍵,蘇美爾的高光時刻確實提前了,但它的滅亡也來得快,公元前2000年左右,外族入侵,兩河文明走向分裂。
城市被摧毀,文字系統失傳,蘇美爾人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而中國,這時候才剛剛開啟文明征程。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甲骨文出現,青銅器大規模使用,從這之后,中國文明一路向前,我們有了統一的文字系統——漢字,至今仍在使用,我們有了精細的農耕體系,支撐了億萬人口。
我們有了哲學思想,誕生了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我們有了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科技體系的發展,最關鍵的是,我們在五千年的時間里,從未中斷。
我們經歷了戰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統一,即使是近代百年動蕩,我們也找到了方向。
五千年前的那一刻,蘇美爾確實領先了一大步,但中國文明走到今天,已經用事實證明了,它靠的是堅持和傳承。
我們今天回頭看,不是為了比較誰高誰低,而是為了明白,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走得慢,但我們走得遠。
信息來源: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發明的).世界之最網.2017-07-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