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文章來源于公眾號“中信出版新經濟”。
2025年,有科技媒體宣布:“這是人形機器人的元年?!?/p>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
過去這些年,我們早就習慣了每年都有一個“新元年”: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
一夜之間,虛擬地產炒上天,數字人、虛擬偶像霸榜熱搜,科技巨頭紛紛入場。但風頭一過,不少項目爛尾,曾經估值幾十億的元宇宙平臺,如今連下載量都維持不了。
2017年是“區塊鏈元年”。
白皮書橫飛,幣圈一夜三輪牛熊,ICO亂象層出不窮。雖然底層技術仍在演進,但大部分投機項目灰飛煙滅,留下的是監管整頓和極少數幸存的基礎設施玩家。
再往前,移動互聯網、O2O、新能源車、AR/VR……幾乎每年都有一個“技術+資本+概念”的熱潮。
這次輪到了“人形機器人”。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又來炒作了吧?”
但這一回,我們可能真的看到了“能走能跳”的機器人,“能用能賣”的產品,和“有望落地”的場景。
所以,人形機器人的元年,會讓我們更快看見場景的落地嗎?
人形機器人的“0”時代
20世紀80年代,在本田宗一郎“改善人類移動能力”愿景的驅動下,本田公司啟動了機器人研發項目。研發團隊意識到:如果機器人無法像人類一樣走路、上樓、避障,它就無法真正進入人類生活環境。
早期從E0至E6的原型機,核心攻堅方向是“步態穩定性”,最終提出了著名的零力矩點(ZMP)控制理論,這是控制機器人行走時維持平衡的里程碑技術。1993年,P系列機器人首次擁有上身結構,具備了“手”的基本功能。
2000年,身高120厘米的阿西莫問世,它不僅能走能跑,還具備對人類環境的適應能力,成為當時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天花板。
阿西莫機器人。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阿西莫也成了全球機器人技術的“友好代言人”:它出現在學校、科技展、會議現場,激發了公眾對STEM教育的興趣,也刷新了大眾對機器人的認知——不再是冰冷的鐵盒,而是“未來的助手”。
在技術層面,阿西莫推動了執行器設計、控制系統和AI融合的發展,對后續的仿生機器人和假肢設計都有重要啟發。但它也有局限:造價高昂、交互預設、維護復雜。這意味著它仍然是一臺“實驗室中的明星”,而非一件“進入現實世界的商品”。
2018年,本田宣布停止對阿西莫的研發,將其技術轉向老年人護理、災害響應等更務實的方向。
阿西莫謝幕,但人形機器人的大幕,才剛剛拉開。
從0到1:從實驗室研究走向小規模量產
2025年開年,人形機器人的話題就不斷霸占熱搜。
春節晚會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隨著音樂起舞,首次“跳進”億萬家庭;黃仁勛在演講中高調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產業?!敝窃獧C器人花21億借殼上市,成為A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3天漲了22.87億……
國際上,特斯拉Optimus三代機器人即將面世,其在運動控制、平衡性和靈活性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此外,亞馬遜正在測試人形機器人在包裹遞送環節的應用,富士康與英偉達也在洽談在休斯頓AI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元年標志著從0到1的突破,即從實驗室研究走向小規模量產。
相比之前,產業的單打獨斗,這次的突破源于三大技術路徑的匯合:
1.AI大模型讓機器人擁有“通用大腦”;
2.仿生結構帶來“人類形態”的自然適應性;
3.動力單元、傳感器、減速器等核心部件開始國產替代和規?;O計。
這一次,不再是單機炫技,而是面向實際應用場景的“系統工程”落地。
資本泡沫,還是現實押注?
質疑的聲音已經來了:“資本炒概念”“產品還不成熟”“AI卷完開始卷硬件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2000年的互聯網也曾被認為是一場泡沫。一夜之間,無數網站上線、融資暴漲、估值膨脹,最后泡沫破裂,大批公司消失。
但就在那場洗牌之后,亞馬遜、谷歌、Facebook 等真正改變世界的科技巨頭開始崛起。
這說明,泡沫本身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泡沫之后,留下了什么?
這些早期資本投入帶來了三件事:
- 加速技術驗證,推動“科研→產品”周期縮短;
- 吸引關鍵人才,形成跨學科研發團隊;
- 促成產業鏈雛形,從芯片、控制器到仿生結構材料,一套完整生態正逐步搭建。
與元宇宙或數字幣不同,人形機器人是一項涉及硬件、AI、制造、控制系統的復合技術,它本身的門檻就在于“做出來才有意義”。
正如黃仁勛所說:“如果你能真的做出一個能干活的人形機器人,你就能賣出去。它的市場,從工廠車間開始,最終可能覆蓋家庭、醫療和公共服務?!?/p>
人形機器人也許還在“試水期”,但正因為有了資本的注視、技術的推進和輿論的關注,才有可能真正從科研項目變成一個完整的產業。
所以,這更像是一場產業下注,而非純粹的資本狂歡。
應對未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共存
OpenAI的創始人Sam Altman在文章《悄然而至的奇點:一場溫和的革命》寫道:
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時代也已不遠。
想象一下,當我們造出第一批百萬臺人形機器人后,它們可以接管從開采礦物、駕駛卡車到運營工廠的整個供應鏈,去建造更多的機器人、更多的芯片廠和數據中心。
這不再是科幻小說里的“鋼鐵大軍”,而是一場悄無聲息的生產力結構重構。
就像2000年時,大多數人難以想象“互聯網能改變所有行業”;如今,我們也很難想象當人類真正擁有一個可規模部署的“類人勞動力”時,社會將迎來多么深刻的轉型。
比如教育:我們曾以為,小班教學已經是極致,但如果每個學生都能配備一個“因材施教”的人形機器人教師?那教育就不再是“統一灌輸”,而可以是“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探索。一個對歷史癡迷的孩子,可能通過機器人老師深入到冷戰檔案;另一個酷愛動手的孩子,則在仿生機器人協助下早早進入工程世界。
再比如照護與陪伴: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形機器人將成為“超級照護員”。它能記住病人的生活習慣、監測健康數據,甚至能與老人閑聊、下棋、緩解孤獨。它不是替代親情,而是延長人類陪伴的能力邊界。
當然,我們也不能天真地忽略風險。如果大規模失業隨之而來,我們的社會保障機制如何應對?如果未來一部分人擁有機器人而一部分人沒有,會否加劇社會分化?如果機器人逐漸承擔決策功能,人類該如何保有“控制權”?
這場關于“后勞動時代”的變革,正在悄然醞釀。
也許我們距離“人形機器人進駐千家萬戶”還有不少技術和倫理關卡,但這場變革已經悄然起步,不再只是工程師和投資人之間的游戲。
從今天開始,每個人都值得去了解人形機器人——它不只是冰冷的機械臂或一臺走路的機器,它正在重新定義“勞動力”“陪伴”“教育”“護理”,甚至是我們對“人的價值”的理解。
越早了解,越可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參與者;而不是在浪潮來臨時,措手不及的旁觀者。想進一步看懂這場技術演進與社會轉型,我們推薦你讀一讀《人形機器人》。這不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份寫給未來社會的觀察筆記。
新書信息
人形機器人:產業變革、商業機遇與未來趨勢
【作者】[加]李向明(Dr Samuel Xiangming Li)
【出版時間】2025年7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為核心,全方位展示其如何深度融入人類生活,成為推動家庭、工作場所以及全球經濟變革的關鍵力量。書中深入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休閑娛樂、本地制造等不同場景中的實際應用;探討其在財富再分配、全球市場走向等方面的經濟影響,機器人與人的情感交互等倫理與社會影響;展望人形機器人在太空探索、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并對未來10年、20年甚至到2055年的短期和長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討論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生的未來。
此外,本書通過對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頓動力阿特拉斯等全球12款人形機器人的案例研究,展示頂尖機器人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路徑,為讀者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閱讀體驗,是一本引領讀者洞悉機器人如何重塑人類社會,深度思考未來人機關系的佳作。
【作者簡介】
[加]李向明(Dr Samuel Xiangming Li),美國東北大學教授,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專家,Linaro(全球知名的開源軟件工程組織)亞洲區原副總裁,BTI(國際領先的技術咨詢公司)亞洲區原副總裁。
曾主導世界首款基于Linux智能手機(摩托羅拉A760)技術管理,參與全球首個諾基亞移動互聯網應用(MIA)項目,在安卓移動平臺Savaje OS開拓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他聚焦于芯片領域,特別是RISC-V架構,致力于提供面向RISC-V與ARM的技術解決方案。
鄭永年教授最新力作——《論單邊開放》
IPP薦書|未來,大模型將在這4個行業大有可為
IPP薦書|單日11款!60億美金!中國創新藥為何突然“開掛”?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