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政壇正醞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
小馬科斯的支持率不斷下探,施政屢受質疑,而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卻在風口浪尖中崛起,逐步掌握關鍵政治資源與民意支持。
從基層動員到家族聯盟,從外交表態到議會布局,種種跡象顯示:她不僅已做好全面接手國家的準備,而且很可能不必等到2028年大選。
支持率暴跌
執政不過三年,小馬科斯的民意支持已從最初的高位跌入低谷,多項民調顯示其滿意度滑落至25%左右,成為近二十年來在任總統中最不受歡迎的一位。
這種崩塌并非空穴來風。在農業政策失靈、基礎設施建設停擺、社會福利跟進遲緩的背景下,民眾的不滿迅速積聚,尤其是通貨膨脹與失業并存的經濟環境,使得大量底層選民陷入生活困境。
2025年第一季度,菲律賓的饑餓率甚至重回疫情期間的高點,令人震驚。
與此同時,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則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自從公開與小馬科斯分道揚鑣后,莎拉不僅擺脫了教育部長職位的局限,更以一個“超規格副總統”的姿態進入公眾視野。
其發言人多次強調,副總統與總統在憲法框架下擁有同等接班職責,莎拉絕非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替補”。
在回應外界對其“頻繁出訪”的質疑時,她團隊更將此行為包裝為“赴海外照料被囚父親”,借此強化公眾對杜特爾特家族的情感連接,也拉近與傳統選民之間的心理距離。
地方動員體系的深度扎根是莎拉籌碼中的關鍵一環。
在達沃市,杜特爾特家族的統治如同鋼筋混凝土一般牢固——即使前總統身陷國際刑事審判,其家族成員仍然以高票連任市長、副市長及議會議員職務。
而這股地方力量并未被封閉于棉蘭老島,而是被莎拉巧妙地轉化為一種全國性的資源網絡。
通過吸納中間派家族、爭取商業財團支持、撬動對手內部裂痕,她成功搭建起一套“地方-中央-聯盟”交織的政治版圖。
伊梅·馬科斯的“倒戈”效應,更將這張網直接鋪到了總統家門口。
這種不斷擴張的勢力版圖并非虛張聲勢。
在財政戰線,莎拉副總統辦公室的預算申請年年遞增,最新已達9億比索,遠高于以往標準。
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行政操作層面的資源擴張,也象征著她在制度內部推進“職能總統化”的現實意圖。
同時,圍繞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外籍身份”事件,莎拉陣營迅速介入并發聲,釋放出其對內閣核心部門的野心。
在菲律賓這種軍政一體化結構中,控制國防系統意味著在政局突變時擁有決定性力量,而莎拉對此的渴望早已不再掩飾。
莎拉已做好準備
外交方向的分歧也進一步拉開了她與現任總統的路線差異。
小馬科斯執政以來不斷深化對美合作,甚至在南海議題上強硬迎合華盛頓的戰略部署,這使得菲律賓一度被外界視為“區域代理人”。
然而,這種外交姿態在國內引起越來越多質疑,民眾擔憂菲律賓正在被大國卷入沖突旋渦。
相較之下,莎拉則更傾向于延續其父在位時的“平衡主義”路徑——不與任何一方深度綁定,強調與中國的合作潛力,同時主張對美“有限協作”,在中美之間爭取戰略騰挪空間。
她的表態不僅展現出獨立性,更傳遞出“以國家利益為本”的實用立場,正逐步贏得民眾認同。
政局不穩定性則進一步加速了莎拉的上位可能性。
在立法機構中,對她的彈劾案始終未能突破三分之二的審判門檻,反倒成為她陣營反擊的催化劑。
軍方態度亦顯微妙,雖仍由總統直接控制,但杜特爾特時代提拔的多名將領仍分布于關鍵崗位,存在在政變或政治危機中臨時倒戈的現實可能。
此外,菲律賓輿論場正在經歷一次悄然轉向,莎拉以“鐵腕+民生”雙重形象重新收獲南部選民、中小企業群體與部分城市中產的支持。
其民調領先優勢日益穩固,甚至在總統傳統票倉中也出現逆襲跡象。
從制度彈劾阻力、軍方潛在傾斜、民意風向轉換這3方面來砍,莎拉的政治優勢并非停留在“候選人層面”,而是具備現實的“政權替代性”。
在菲律賓這種歷史上不乏“非程序更替”的政體中,一場政變、一次重大失誤,甚至一場公共健康危機,都可能成為莎拉接手總統職位的臨界點。
她已無需發動激烈斗爭或等待選舉日的到來,只需等一個“時局契機”——制度已搭建好橋梁,社會已為她準備好舞臺。
如今的莎拉,不再是那個依附于家族光環的政壇“副角”,而是一個明確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取得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