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當記分牌定格,看臺上如潮的聲浪與紅紙金紋、蓄勢待發的剪紙麋鹿遙相呼應。這不僅是蘇超“榜一”激戰的尾聲,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鹿王”精神的共鳴——從綠茵場上的浴血拼搏,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匠心剪影,再到黃海灘涂上麋鹿群的奔騰不息,鹽城,這座以鹽為名的城市,正以其千年淬煉的拼搏之魂展現城市魅力。
紅紙金紋,非遺剪紙燃烽火
蘇超“榜一對決”開賽前,鹽城建湖縣的剪紙工作室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唐進文落下剪刀,紅紙在他手中翻飛,一幅《指日高“鹿”》躍然眼前:金紋勾勒的足球場上,鹽城麋鹿與南通狼并肩競逐。鹽城的麋鹿溫順中藏著韌勁,南通的狼山文化自帶勇猛,正是足球場上的攻守之道。剪紙作品中,身著球衣的麋鹿舒展鹿角,足尖輕巧控球,隊服上“鹽城”的字樣清晰可辨;背景處簡化的球場輪廓既呼應了鹽城平原廣袤的地貌,又暗喻著球隊勇攀高峰的壯志。“足球聯賽是城市交流的窗口,非遺剪紙是家鄉文化的名片。”唐進文將這幅作品視為送給鹽城隊的客場禮物。在他心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恰似綠茵場上的傳切配合——在你來我往中,共同成就更精彩的文化盛宴。
而在鹽城大豐保護區,野生麋鹿群正在上演真實的“鹿王爭霸”。這場延續千年的自然儀式,與綠茵場上的競技有著驚人的精神共鳴。泥漿飛濺的濕地中,雄鹿以角相抵,勝者昂首登頂。在6月28日的“鹿王爭霸”直播中,180倍長焦鏡頭記錄下了新鹿王誕生的瞬間。中國科學院蔣志剛教授解讀道:“這種自然選擇機制保障了種群優質基因延續。”
鏡頭流轉間,一段跨越39年的生態復興史詩徐徐展開:1986年,首批39頭海外歸來的麋鹿踏上鹽城荒灘;如今,已有8502頭野生麋鹿在黃海灘涂自由馳騁。保護區創新采用“人工擴群、野化訓練、自然繁衍”的三級模式,讓麋鹿種群數量實現了218倍的增長。
更令人動容的是,鹽城已向全國輸送了440多頭麋鹿。直播畫面中,內蒙古大青山晨霧里的鹿群、湖南東洞庭湖蘆葦叢中嬉戲的幼崽、寧夏青銅峽渡河的麋鹿家族……鹽城不僅復活了這一物種,更讓“四不像”的神話身影重新出現在華夏大地。這個夏天,黃海灘涂的鹿鳴聲與城市賽場的吶喊聲,共同奏響鹽城“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壯美和弦。
“鹿王爭霸”畫面。圖片來源/鹽城發布
江海鹿狼巔峰對決
當足球隊員征戰綠茵時,濕地野性與體育激情在鹽城精神的旗幟下匯流。蘇超積分榜前兩強的碰撞,也因此被網友戲稱為“江海鹿狼決”——鹽城“麋鹿軍團”徽章上的鹿角在燈光下閃爍,南通“狼性足球”的咆哮響徹看臺。
上半場補時階段,鹽城門將嚴子航上演驚天三連撲。飛身單手托舉、倒地橫身封堵、最后用腳尖將球擋出底線,行云流水的動作引發驚呼:“這手速,比鹽城人洗泥螺還快!”網友當即戲稱他為“嚴三歲”:“因為他撲出了三個能讓南通球迷‘三歲定八十’的進球!”
當南通隊程鑫第61分鐘禁區外勁射破門時,鹽城球迷心頭一緊。這支此前6輪僅失1球的“最硬盾牌”鹽城隊,在“最利矛尖”南通隊的沖擊下出現裂痕。15分鐘后南通再進一球,勝負天平似乎已然傾斜。
真正的“鹿王”從不懼逆風。第84分鐘,艾孜買提如濕地奔鹿般竄出人群,從人群中高高躍起!隨后頭球一蹭,皮球劃出一道刁鉆的弧線,直竄球門死角。艾孜買提這記力拔千鈞的頭球像一枚“穿甲彈”,不僅洞穿了南通隊的球門,更點燃了鹽城隊反撲的火焰和全場觀眾的激情。但這位曾在南通梯隊踢過球的新疆小伙,沒有狂奔怒吼,只是雙手指天靜默——就像鹽城人對待灘涂,既敢奮力爭取,也懂溫柔守護。
“寧可拼出自己的性命也要救球!”門將嚴子航的信念貫穿全場,完成5次神級撲救。終場哨響時,1:2的比分像一枚苦澀的鹽粒。但當鹽城球員拖著灌鉛的雙腿走向球員通道,看臺上的掌聲突然如潮水般涌起,比任何勝利的歡呼都更震耳。那掌聲里裹著鹽民熬鹽時的熾烈,更帶著濕地麋鹿在風雪中昂首的倔強——在鹽城人的字典里,拼搏從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讓“不服輸”三個字,永遠像鹿角般挺拔。
7月19日南通VS鹽城比賽現場。圖片來源/鹽城發布
從煮海為鹽到綠茵搏殺
賽前,鹽城隊長胡書銘俯身親吻如皋草皮,這位南通青訓出身的球員,用最深情的方式致敬足球生涯的起點。賽后的看臺上,鹽城球迷的助威聲久久不散——他們致敬的不是比分,而是浸透汗水的拼搏。
鹽城的拼搏精神,深植于千年滄海變桑田的生存抗爭中,又在新時期的生態守護、城市崛起中煥發新生。這種精神既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征服,也是對社會進步的執著追求,在不同時代以不同方式延續著同一種堅韌內核。
先民在潮汐間“煮海為鹽”,用陶罐與烈火從苦澀的海水中熬出雪白的結晶,將不毛之地變為“淮鹽出,天下咸”的富庶之鄉。沒有機械的年代,全憑雙手在灘涂壘起鹽山。“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城市品格,讓“拼搏”二字有了穿透歷史的力量。
今日,當代鹽城人仍續寫著奮斗史詩。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抉擇,他們毅然將圍墾的灘涂劃入保護區,舍棄短期利益守護濕地家園。如今,這里崛起全國最大海上風電集群,建成光伏千億產業,“綠能之都”閃耀江蘇海岸線:鹽城綠色低碳科創園內,核心技術的攻克突破海上風電遠距離輸送瓶頸,推動鹽城從“追風者”升級為“造風者”,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穩居全國首位。面對傳統鹽業衰退,鹽城工投集團在萬畝閑置鹽田實施“漁光互補”策略,施工團隊攻克高鹽堿腐蝕、灘涂軟地基等難題,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立體收益,年減排二氧化碳近百萬噸……
從“向海爭地”轉向“向海借能”,從“煮海為鹽”到“捕風為電”,從嚴子航用身體封堵射門到艾孜買提頭球突圍,鹽城正生動詮釋著獨特的城市精神——黃海之濱的鹽堿地上,從來不生嬌弱的花朵,只長狂風里也能扎根的蘆葦。
鹽城,這座因鹽得名、因拼搏而興的城市,從古老的鹽田到現代化的產業園區,從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到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拼搏精神如同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始終。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鹽城人,在挑戰面前永不退縮,在機遇面前果敢出擊,不斷書寫屬于這座城市的輝煌篇章。 鹽城的故事,是一部拼搏者的傳奇,向世人展現著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成為激勵更多人追求夢想、砥礪前行的精神源泉。
文/袁昕
資料來源:鹽城發布、大豐融媒、現代快報、登灜觀察、幸福東臺、匠心傳非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