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地的灘涂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生態居民”——1千萬尾活力滿滿的沙蠶。它們從工作人員的手中“躍”入灘涂,即將在這里開啟改善生態、滋養生靈的雙重使命。這場由市林濕局主導,市黑嘴鷗保護協會、盤山縣農業農村局、盤山縣海陸水產有限公司協同開展的生態修復行動,正為遼河口濕地生態鏈注入新的活力。
經過反復調研篩選,工作人員準備投放沙蠶。
沙蠶雖小,卻是水域生態的“隱形工程師”。這些長約40至60綱節的底棲生物,以水底的有機碎屑、殘餌和藻類為食,像不知疲倦的“清潔工”,默默分解著水體中的污染物,為灘涂“減負”,降低底質富營養化風險。更妙的是,它們的攝食與代謝還能促進濕地底質的有機物循環,讓板結的泥沙“呼吸”更順暢,從根本上改善遼河口水域的“體質”。
對于在此繁衍的黑嘴鷗來說,這批沙蠶更是“及時雨”。每年繁殖季,尤其是雛鳥嗷嗷待哺的階段,黑嘴鷗對食物的需求格外迫切。作為潮間帶泥灘的常客,它們高度依賴底棲無脊椎動物,而沙蠶憑借高蛋白、高脂肪的營養優勢,恰能滿足成鳥繁殖期的能量消耗,以及雛鳥快速生長的營養剛需。可以說,每一條沙蠶,都可能成為黑嘴鷗寶寶成長的“營養餐”。
工作人員依次投放沙蠶,為黑嘴鷗加“營養餐”。
“投放區域是經過反復調研篩選的,確保沙蠶能順利定居、繁衍生息,最大限度發揮生態作用。”市林濕局工作人員介紹,從改善灘涂環境到為水鳥提供食物,這批沙蠶將迅速融入本地生態網絡。這場“小投入、大效益”的嘗試,不僅是對海洋生物資源的精準恢復,更長遠看,將為維持遼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區域生物多樣性添上關鍵一筆,讓南小河的灘涂永遠成為黑嘴鷗等生靈的幸福家園。
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林濕局在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地組織實施植被管理、水質土壤監測、引潮補水等工程項目,為黑嘴鷗提供適宜的繁殖環境。為確保放流效果,市林濕局將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對南小河地區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進行長期監測與研究,為增殖放流活動提供技術支撐,確保沙蠶等底棲生物能夠在灘涂濕地中健康生長、繁衍后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