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一條電影熱評惡心到了。
原文如下:
“其實我并不想看,我就是想過來說兩句。第一句,當人家都在反思戰爭的時候,我們在宣揚仇恨!第二句,真實的歷史如何,需要大量的查閱史料,才能明白歷史真相!”
說的是哪部電影?
《南京照相館》。
7月19日電影開始點映,口碑就爆了。
文藝作品,眾口難調,贊美和批評都能夠理解。
可評論的這兩句話和IP地址放在一起,就格外刺目。
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不止一個,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點贊。
今天電影和全國觀眾見面,雖然那條評論現在也偷偷刪除了,但有些話我實在憋不住了。
4個問題——
01
一問:到底是誰不明白歷史的真相?
先簡單說下《南京照相館》講了啥。
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躲進了一家照相館。
他們有郵差、演員、警察、照相館老板一家……
為了保命,他們被迫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
這些照片里,很多都是日軍想要隱藏的罪證。
如何在惡魔的刺刀下活下來?如何把這些底片藏起來、傳出去?
故事由此展開……
電影里出現的場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見過,比如“百人斬”、“血染長江”。
很多照片也都來自史料,一些鏡頭堪稱像素級還原。
當然,電影對血腥畫面的展現點到為止,真實的歷史更加殘酷。
以下是幾位大屠殺幸存者的回憶,實在不忍卒讀。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你要問我什么是歷史的真相?
這就是。
真相,本就是刺痛的。
如果不直面這種痛,那正中一些人的下懷。
看電影時,對這一點我有很深的感觸。
日本人強迫中國人拍“中日親善”的照片,偽造“大東亞共榮”的假象。
所有真實的記錄都被打上“不許可”的印戳,但凡有一張照片流出,都會遭到迫害。
這就是戰時日本執行的“新聞揭載禁止事項之標準”。
多年以后,《讀賣新聞》記者小雨行南在回憶錄里寫道:
“寫了不能發表,還肯定會受處分,因此只能專注于‘皇軍的英勇善戰’。”
更別說電影里日本士兵暴力搶奪相機的畫面,即便是一些西方友人,在鬼子的槍口下也無法保全。
你要問我什么是歷史的真相?
這就是。
真相,能被看見太難太難。
我們不去正視,本身就是背叛。
《南京照相館》聚焦的不是某一個英雄,而是將鏡頭對準了南京城下最真實的百姓。
這群人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樣,血肉之軀,掙扎求生。
但「國之將亡」,他們終究會站出來,哪怕明知前面有數不盡的黑暗和恐怖。
就像當年明月寫的那樣: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
你要問我什么是歷史的真相?
這就是。
這世上,沒有什么天生不怕死的英雄。
如果有,那一定是平凡你我的挺身而出。
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亦如是。
02
二問:到底是誰沒有反思戰爭?
電影里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極盡諷刺。
一處是,攝影師伊藤秀夫一邊在成堆的尸體間喂著失去主人的小狗,一邊和劉昊然飾演的郵差阿昌交心,說他們是朋友。
另一處是,伊藤秀夫的上司一邊在辦公室里練習書法,“仁義禮智信”躍然紙上,但是兩人的對話內容卻是如何算計伊藤秀夫口中的“朋友”阿昌,并且要將其置于死地。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倭人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
說白了就是偽善。
電影有沒有夸張?
咱就說幾個現在還在發生的事情。
電影里提到,日本人要搜集被占領地的石頭和磚塊,建一座“八纮一宇塔”。
八纮一宇意為“天下一家”,但這話從強盜口里說出來,就很諷刺。
后來這座塔還真就建成了,位于宮崎縣。
其中有238塊磚石來自中國。
注意了,它們被做成了塔基,塔身只用宮崎出產的石頭。
只能說其心可誅。
日本在戰敗后迫于國際壓力,曾一度將“八纮一宇”4個字與荒御魂像(武人象征)削去。
塔名也改為“和平之塔”,表示反思戰爭。
可1962年,荒御魂像得到再建。
1965年,“八纮一宇”文字也被重新修復。
再就是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大家都知道里面供奉的戰犯,罄竹難書。
不過你可能沒了解過,在靖國神社的展陳中,“南京大屠殺”,被說成“南京事件”。
一座供奉戰犯的展館里,反復出現的詞,是“驕傲”、“感恩”……
更讓人憤怒的是,日本國內曾鼓吹「南京大屠殺幻影論」,就是說沒有大屠殺這個事。
后來被揭穿真相后,又搞「屠殺少數人論」。
事實是,早在1947年3月10日《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谷壽夫判決書》中就明確寫道:
“在谷壽夫部隊駐南京之期間內……我被俘軍民遭日軍用機槍集體射殺并焚尸滅跡者,有單耀亭等19萬余人。此外零星屠殺,其尸體經慈善機關收埋者15余萬具。”
也就是說,30萬這個數字可能只是下限。
你瞧瞧,到底是誰沒有反思戰爭?
難道說,加害者不反思,讓受害者反思?
這才是最混蛋的邏輯。
03
三問:到底是誰在宣揚仇恨?
電影里有極其慘痛的一幕,只不過是因為嫌棄嬰孩在拍照時吵鬧,日本人就將一個稚嫩的生命活生生地摔死。
我一直在想,一個人到底有多畜生,才能如此殘忍?
然后我想起另外一幕場景,軍國主義下的日本,一群年少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在練習刺刀。
一個靶子上,還貼著某位國家元首的畫像,少年的臉上顯露出莫名的仇恨。
來源:湃客·左右視頻
就在2017年,網上還流傳過一個視頻。
日本某幼兒園,4名兒童舉起右手宣誓,誓言竟是:
“決不能讓日本輸給其他國家,守護釣魚島、竹島(韓國稱獨島)、北方領土!那些把日本作為壞蛋對待的中國、韓國要改變這一心態,讓他們不要在歷史教材上教授謊言!”
來源:環球時報
再聯想到當年,張純如在寫《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時的經歷,不禁毛骨悚然。
她只不過是在告訴世人一個事實,卻遭到了日本右翼勢力一系列的報復和騷擾。
有一次,她收到一封信,里面放著兩顆子彈。
類似的恐怖威脅還有很多。
最后,她得了抑郁癥,選擇了自殺。
如果銘記歷史,是在宣揚仇恨。
那么,那些真正帶著仇恨的人,會放下仇恨嗎?
04
四問:《南京照相館》這樣題材的電影,你會去看嗎?
先說我的答案,會。
只要能上映,我都會盡可能地去看。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該忘記那段歷史。
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在南京,見過一位導游反復和游客強調:
南京沒有大屠殺紀念館,南京永遠不可能去紀念大屠殺這件事,我們紀念的是遇難同胞。
那一刻我有些恍惚,腦子里突然打了個激靈。
去了南京很多次,有一瞬間我竟然沒能念出她的全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甚至有好幾年,如果不是城市的警報聲響起,我都忘記了那一天:
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第二個,是央視《一堂好課》中金一南少將的一段演講。
“我們今天有人講,中國人歷史包袱太重了,忘記過去吧,我們向前看。老記得過去那點事兒,包袱太重了,你背上背個大包袱走不動的。
我說我們能夠忘記嗎?我們是怎么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才到這樣的地步的?忘記過去不但意味著背叛,意味著將來可能還要重復。”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我有資格替前輩原諒嗎?我有資格替后輩遺忘嗎?
答案是否定的。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不要讓歷史斷續在自己手里,正是我們這代人要打的「南京保衛戰」!
05
文章最后,我想和大家說一個切身的觀影感受。
那天,在影院。
正片結束,坐在我后排的一家三口遲遲沒有起身,直到銀幕黑屏。
孩子突然問:沒有彩蛋嗎?
父母沒有解釋,帶著孩子默默離場。
我也跟在他們身后,走過那條長長的、燈光有些黯淡的過道。
直到前面光線大亮,推開門,撲面而來的是商場的繁華與喧囂。
那一刻,看電影時強忍著沒有落淚的我,心里的一根弦突然崩了。
恰巧那一天,對面的體育館,晚上有一位當紅歌手要開演唱會。
商場內外,街頭巷尾,熱鬧非凡。
放眼望去,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滿地撒歡的孩子,有甜蜜偎依的情侶……
當然,更多的是興高采烈的年輕人。
那一瞬間,好像盛世繁華具象化了。
彩蛋?不就在我眼前嗎?
終于,我讀懂了《南京照相館》的意義。
它就像一記警鐘,時不時地在我們的心頭敲一下。
提醒我們: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