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重要會晤即將開啟,可歐盟為何還要對中國下手?它到底是打得什么算盤?又為何說歐盟這么做是非常短視的呢?
最近,關于中歐是否會在近期舉行最高層級會晤的討論一直存在。21號,中方終于給了個準信,我外交部宣布,歐理會主席科斯塔、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將會在24號訪華,和中方進行會晤。距離現在也就只剩三天左右時間。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在美國向全球揮舞關稅大棒的背景下,中歐能進行重要會晤,是可以有效凝聚共識,增加雙方反制美國霸權的籌碼的,尤其是對現在被美國重點關注的歐盟來說,中國的支持格外重要。另一方面,都知道,領導人會晤是可以起到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的,這可以有效深化中歐關系,提升雙邊的互信。這對歐盟來說幫助巨大,一來,中國市場本來就是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現在這場重要的雙邊會晤,有助于歐洲企業進一步耕耘中國市場;二來,歐洲企業離不開中國稀土,這次會晤或許會進一步放松咱們對歐洲出口稀土的管制力度。總的來說,這次中歐會晤,更多的其實是中國在給歐盟一個機會,歐盟是可以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
但反常的是,就在科斯塔還未登機訪華的時候,歐盟突然對中國實施了報復。仔細數數,歐盟干的錯事可真不少,首先是馮德萊恩對咱們潑臟水,指責中國存在所謂“不當市場補貼、出口管制、產能過剩”等問題;其次,歐盟還以所謂“涉俄”為借口,在第 18 輪對俄制裁中,對兩家中國銀行進行了制裁;最后是歐盟給中國醫療器械廠商下了封殺令,不許它們參加歐盟500萬歐元以上公共招標。對此,該怎么看呢?
首先,關于馮德萊恩對華潑的臟水,非常可笑。什么叫中國存在“不當市場補貼”?美西方才是不當補貼的祖師爺級別人物,波音和空客的大戰,雖然美國和歐洲各自都不承認自己在玩補貼,但都指責對方至少補貼了上百億美元進去。什么叫出口管制?那不過是一報還一報,實際上,美西方利用“巴統”這一個完全不公平的機制,將全球科技的大門對中國關上了很長一段時間;至于“產能過剩”的說法,完全是歐盟吃不到葡萄就開始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產能越大,競爭力就越強,因為龐大的產能可以將研發成本分攤到眾多產品中,這樣一來產品單價就會降低。另外,龐大的產能還可以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進一步降低產品單價。也就是說,中國產品價格非常低,質量也不差,競爭力不足的歐洲企業自然會敵視中國的同行。
其次,歐洲這是在以所謂“公平”之名,行“霸權”之實。它說中國銀行涉嫌“協助俄羅斯”,那就拿出證據來,否則單憑一面之詞,就對中國銀行出手,這種霸道做法,和美國前國務卿的“洗衣粉”事件何其相似,中方當時就表態反對。現在歐盟制裁中國銀行,就是想逼著中俄分手。但歐盟必須明白,中俄之間本就存在正當合作關系,不會受到第三方影響,所以它的算盤注定打不響。相反,如果歐盟還要以這種荒唐的理由,試圖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選擇和誰合作的自由,那不排除中方會對歐盟實行反制的可能性。
最后,歐盟作為歐洲人的機制,那就應該為歐洲人的利益服務,而不是為它國利益賣命。歐洲企業已經選擇了中國,今年就有奔馳、空客、賽諾菲以及飛利浦,這4家歐企的CEO做出訪華選擇,并直言要加大耕耘中國市場的力度。如果歐盟再往中歐經貿關系里塞泛安全化、意識形態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指不定就會損害空客、奔馳等歐企的核心利益。現在歐洲企業界已經用實際行動給歐盟打了個樣,歐盟不妨多聽聽自家企業的訴求,真正走向通往戰略自主與務實合作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