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亞汽車)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0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后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讓敵人先去試傷好了。我兜里都是錢,都是技術,我又沒有放棄這個市場,在合適的時間進來收拾你們也是一種策略。”
以上這段話是兩年前起亞高管的言論。
當時他之所以有此想法,其實是基于起亞全球盈利支撐下的競爭策略。
依托北美、韓國等核心市場的穩定收益,暫緩中國市場激進投入,待中國本土這些新能源品牌殺個你死我活,然后再進入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收割。
但是……
兩年過去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并沒有完全依照“他們”的思路發展,反而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已經讓起亞等海外車企們重新審視之前的戰略邏輯。
中國本土品牌實現“降維打擊”
與傳統的燃油車競爭不同,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降維打擊”并非只是簡單的“價格戰”或“配置戰”。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燃油車時代中國本土汽車品牌也用過非常激進的價格策略,但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個“賤錢無好貨”的名聲。
合資車與進口車長期占據中國消費者的心智。
再看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戰略,它是用“技術平權”、“生態融合”、“產業鏈優勢”、“全球化布局”等新規則,替代傳統燃油車的“品牌溢價”、“燃油技術壟斷”、“機械邏輯”等舊邏輯。
最后證明,它是成功的。
當然它也有了一個新名聲,與日系、韓系、德系、美系相比完全是另一個時代的產物。
消費者的認知變化
2024年,德系三強奔馳、寶馬、奧迪在全球范圍內的含子品牌總銷量分別為238.9萬輛、245.1萬輛、167.1萬輛。
較2023年銷量悉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奔馳、寶馬、奧迪的同比跌幅分別為4%、4%、11.8%。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BBA等車企在全球范圍內出現銷量下滑呢?
沒錯。
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崛起。
2024年,奔馳、寶馬、奧迪在華銷量分別為68.36萬輛、71.45萬輛、64.94萬輛,同比跌幅分別為7%、13.4%、10.9%。
在中國汽車市場,隨著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技術實力提升、性價比優勢、智能化創新從而讓更多的本土消費者對中國本土汽車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
這一變化不僅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跟隨”向“引領”的轉型,也體現了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與支持。
而讓更多海外車企擔心的一件事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不僅能在低端車型上取得市場份額,還能擠壓他們曾經長期霸占的豪車市場。
高端市場的“洗牌時刻”
起亞高管說“你先燒死了”,然后他們在進入中國汽車市場。
兩年過去了,正如他所說,很多本土車企“燒死了”,但更多的自主車企卻已經完成了轉身。
2025年5月,中國汽車市場高端車市的一份榜單讓人精神一陣。
榜單列舉了銷量過萬品牌成交價前10的車企。
其中,中國本土車企占比50%。
成交價最高的是鴻蒙智行,均價超39.0萬。
再看整體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是:鴻蒙智行(170億元)、寶馬(150億元)、理想(132億元)、奔馳(128億元)、奧迪(114億元)、特斯拉(102億元)。
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汽車的偏好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種“溺愛”的程度,當然這也是國產品牌技術實力、智能化創新等方面得到消費者認可的集中體現。
這一變化讓海外車企不得不重視起來,于是他們開始認真研究中國汽車。
拆解中國汽車
據韓國當地媒體 Bloter 17 日報道,現代汽車購買了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小米的純電動汽車 SU7,并將實車部署在京畿道華城市南陽研究所和首爾瑞草區的總部。
現代汽車購買小米汽車干嘛呢?
有媒體報道,業內人士透露,現代汽車在良才總部、南陽研究所擁有多輛 SU7,意味著現代汽車研究海外整車的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小米汽車。
很明顯“多輛”中的一輛甚至更多的SU7難逃被拆解的命運,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輛被“拆解”的中國汽車了。
2022年,有留學生爆料稱,豐田公司日本總部一口氣買了好幾十臺進口比亞迪漢 EV、唐 DM、海豚、元 PLUS 等,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比亞迪。
原因是比亞迪的零件上全是中文標識,日本人無法理解,只好將“翻譯”零部件具體功能這項責任重大的任務交給了中國留學生。
2024年,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日本中部經濟產業局在岐阜縣瑞浪市舉辦了一場關于純電動汽車(EV)技術動向的研修會。活動就是深入了解了中國產EV的車身結構和零部件設計的獨特之處。
據報道稱,位于岐阜縣瑞浪市的一所廢棄學校體育館內,展示著包括比亞迪的SUV車型“ATTO3”(中國名:元PLUS)、上海蔚來汽車(NIO)的“ET5”、美國特斯拉的“Model Y”等在內的16款車型,共計9萬多個零部件。
越來越多的國家、相關機構、車企開始研究中國汽車,這一點足以證明中國汽車已經從燃油車時代的追趕者、旁觀者轉變成為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主導者、引領者。
2025年7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外銷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
如果海外品牌無法在技術、成本、本土化層面實現突破,將會在世界各地面臨更嚴峻的“中國式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