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港府表示要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削減1萬個公務員編制,其中就有這樣一項職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打字員。
圖源:am730
曾幾何時,打字員是香港辦公室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曾經紅火的職業也正以驚人的速度萎縮。
目前,香港的打字員已由高峰期的3000人減到了如今的120人,還被議員點名要求繼續削減。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不過現在這批打字員的工作內容早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打字,而是通過培訓調往做文職工作。
圖源:有線新聞
除了打字員這一職位,香港還有這些漸漸消失的職業...
1.執字員
在香港,用活字進行排版就叫“執字粒”,其對應的職業就是“執字員”。
圖源:網絡
這在當年印刷中屬于一門手藝,因為要在海量的字庫中找到對的字,逐粒放進去排版,又要配合適當的壓力,才能讓字粒更耐用。
“執字粒”在高峰期時,中上環有超過200間活字印刷公司,但隨著1970年代后柯式印刷日益流行,活字印刷公司相繼倒閉,隨著電腦普及,現時印刷只需按一個鍵就可以了,這個職業也在漸漸消失。
圖源:東網
2.電車售票員
充滿香港特色的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電車不僅是香港島地標,也是游客訪港必搭體驗的交通工具。
早期電車采用售票制度,每輛電車一般有兩名售票員,分別負責上層和下層的售票工作,乘客上車后便要向售票員購票。
圖源:網絡
這項制度大約運行了72年,到1976年,隨著電車公司引入收費錢箱,售票員便慢慢被淘汰了。
3.人力車夫
1880年代,香港從日本引入人力車,在汽車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力車成為了主流的交通工具,人力車夫也成了常見的職業選擇。在192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的人力車一度超過了3000輛!
圖源:網絡
不過隨著電車的開通以及1968年后政府停止向人力車發放新牌照,這個行業也逐漸衰落。
2016年,人力車領牌數只有3輛,車夫數量更是寥寥無幾。
現今人力車漸漸轉型成了懷舊觀光項目,成為游客拍照打卡、體驗懷舊風情的特色選擇。
圖源:香港01
4.箍煲佬
過去香港物資短缺,工資僅夠糊口,所以很多市民為了節省開支就會用一口砂煲來做一日三餐。
砂煲雖然保溫、透氣、防水,但是不耐溫差變化,猛火烹飪時容易出現裂痕,因此就出現了“箍煲佬”這個職業。
圖源:網絡
當砂煲出現裂縫或破損的時候,人們就會找“箍煲佬”來箍煲,用鐵絲固定住砂煲的外形,這樣就不會在煮東西時因膨脹而破裂。
“箍煲佬”會先測量砂煲的大小,用鐵絲從頂部箍住煲身。在裂縫的位置涂上修補用的泥漿,再拿去燒干,確保裂縫沒有漏水才會交給客人。可以說,箍過的煲每一只都是量身定做的。
圖源:網絡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能夠用手工修補的廚具越來越少,“箍煲佬”在1990年代開始就陸續停止服務了。
5.打棉胎師傅
過去沒有羽絨被,香港多以蓋棉被為主。
棉被比較厚重只在冬天使用,所以長期都會收納在柜中。因此被內的棉花會結成又硬又黑的棉絮,失去保暖的功用。
為使棉花可以重回彈性,便有彈棉花這類工作出現,在香港稱為“打棉胎”。
圖源:網絡
師傅靠一把專用來彈棉花的弓敲松被內的棉花,并經過多次的壓、磨工序重新彈制一張暖暖的棉被。打棉胎基本上是季節性的行業,主要在冬天來臨前進行,其余時間便會停工。
圖源:網絡
不過到了現在,厚重的棉被開始被其他更輕更保暖的被子所取代,打棉胎的師傅亦漸漸變少。
6.賣飛機欖
飛機欖是一種用橄欖加入鹽和甘草等藥材腌制而成的傳統零食,這種小吃以濃郁的甘草風味為特色,入口酸甜適口,還不容易變壞。
在1950至1970年代,人稱香港“飛機欖之父”郭鑒基以其獨創“拋上樓”的方式售賣飛機欖,他會背著裝滿飛機欖的欖型容器到街上沿途販賣,更自創出賣欖歌,吸引市民購買。
圖源:東網
當時香港以唐樓為主,層數不高,住在唐樓的居民希望購買飛機欖時便會在陽臺叫停小販,從陽臺扔下金錢給小販,小販收取金錢后,便會用力將飛機欖拋向顧客所在的位置。
圖源:東網
后來,市民的居所都慢慢遷移至更高的住宅大廈,小販便不能在用“拋上樓”的方式售賣,轉而在街上開飛機欖的店鋪。
總之,在時代的發展之下,一些職業隨著時代變遷淡出人們的視線,一些則以其他形式繼續呈現在大家眼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