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浙江在線-浙江日報的一則報道,揭開了違規(guī)奧數競賽屢禁不絕相關亂象的一角。據報道,7月20日,早已被教育部列入取締名單的違規(guī)競賽——“希望杯”奧數賽,在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以“希望少年”的名義舉行,竟吸引近千名中小學生前來參賽。與這一事實相對應的是: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曾出臺文件,明確“原則上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活動”,主動對愈演愈烈的奧數競賽熱出手降溫。2023年,教育部再次發(fā)布專項提醒,明確希望杯關聯活動為需要堅決抵制的“黑競賽”。
遺憾的是,多年過去,事實證明,有關部門下達的禁令,雖然能在一時壓制住形形色色的違規(guī)奧數競賽,但這些活動并未徹底絕跡,反而有極其頑固的生命力,以至于能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態(tài)勢不斷變換形態(tài)出現。對此,人們不禁要問:一項被有關部門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競賽,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能突破重重禁令與限制,堂而皇之地在高校之內舉辦?又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能吸引這么多家庭爭先恐后地將孩子送來參賽?
面對記者采訪,現場多名家長直言:“讓孩子練練手,希望小升初能派上用場。”顯而易見,在許多家長心中:自己孩子若想升學進入名校,奧數競賽成績依然是極其重要的一塊“敲門磚”。從本質上看,對“希望杯”這類奧數競賽而言,其“能量”也好,“魔力”也罷,正源于這種觀念。
當然,進一步深究下去,家長群體對奧數競賽的執(zhí)念,也不是無源之水。在其上游起到“指揮棒”作用的,是眾多優(yōu)質中學招生過程中對奧數成績的強烈偏愛。打開社交媒體,找到小升初話題的討論圈,不難發(fā)現:在大家的認知中,奧數成績往往是“含金量”最高、最受重視的一項。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中學的招生部門、學生家長和奧數競賽的舉辦方,實質上形成了某種“共謀”關系。理解了這一點,自然也就能明白,根除違規(guī)奧數競賽為何如此之難。
其實,在有關部門出臺相關禁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升初招生工作對奧數成績的追捧,都是強烈且公開的。其中邏輯十分簡單:與區(qū)分度相對較低的在校考試成績以及評選標準相對模糊的其他獎項、證書相比,奧數競賽是最能在智力水平上對小學生進行篩選的項目,有利于中學在招生時“掐尖”。一名學生若能在“希望杯”“華杯賽”等賽事中考取名次,便很容易在升學時得到一定加成。
從表面上看,這種運作模式同時滿足了某些中學和學生的利益,似乎可以稱作“雙贏”。但在更根本的層面上,這種“雙贏”損害的是義務教育事業(yè)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造成的是社會大眾的“多輸”。“掐尖”式的教育,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獲得的教育資源日益懸殊。部分學校打破統一的招生規(guī)則,私自設立奧數門檻,也對那些“不卷奧數”的學生不夠公平。除此之外,對奧數的追捧還催生了龐大的教培市場,給許多家庭帶來了較為沉重的精力與經濟負擔。如此種種,都是有關部門決心整治相關亂象的重要原因。
如今,面對相關亂象難以根除的現狀,有關部門一方面要繼續(xù)繃緊“查禁”之弦,通過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對違規(guī)奧數競賽形成一層表面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改進工作方式,想方設法釜底抽薪,徹底掐斷某些學校仍以各種變通形式招收奧數競賽生的渠道,對違規(guī)奧數競賽實現“內部爆破”。在更大的范圍內,社會各界也應形成共識,認識到對奧數競賽的過度追捧無法促進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只會加劇“內卷”、破壞公平。唯有形成合力,久久為功,方能讓違規(guī)奧數競賽最終走向消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