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特別難調養的季節。天熱,人吃不好,睡不好,容易傷身……
中醫認為暑熱最能耗傷人的正氣。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體內的正氣也隨著汗水往外走。出汗太多就會造成氣津兩虛。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補!而平民價格的“參級補品”黃芪正是被經常用到的補氣藥材。
黃芪有哪些養生功效?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于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癥。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癥。
的確,黃芪是中醫里的“補氣第一藥”,專門對付氣虛、乏力、易感冒的人。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足了,血才能正常運行,免疫力才會強。
但是,黃芪沒用對,其實很容易出現健康問題。
比如江西省中醫院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文章就曾提及,在他們醫院的日常門診中,幾乎每周都會遇到因濫用黃芪導致上火、失眠甚至血壓升高的患者。
一位40歲的女性患者長期疲勞,聽說黃芪能補氣,連續喝了3個月黃芪紅棗茶,結果口干舌燥、滿臉爆痘,檢查發現舌紅少苔、脈象細數,典型的陰虛火旺卻被誤當“氣虛”調理。
90%的人會踩坑的3大誤區
誤區1:把黃芪泡水當水喝,越多越好。
風險:過量導致“氣壅滯”,引發腹脹、頭暈、血壓波動。
建議:每日用量不超過15克(約5~8片),每周飲用3~4天為宜。
誤區2:不分體質跟風補氣。
案例:一位濕熱體質的程序員,舌苔黃膩,卻用黃芪燉雞湯“補虛”,結果痤瘡加劇、大便黏膩。
解析:黃芪性微溫,濕熱、陰虛體質者越補越“堵”。
誤區3:盲目搭配“養生爆款”。
錯誤組合:黃芪+枸杞(陰虛火旺者易上火)、黃芪+當歸(氣滯血瘀者加重瘀堵)。
黃金搭配:氣虛兼陽虛者可用黃芪+生姜,脾虛濕重者搭配茯苓更安全。
黃芪怎么喝比較好?
泡水喝:泡茶黃芪片5~10克(原則上每次不能超過15克),用沸騰的開水直接沖泡,蓋好泡10~20分鐘,當茶飲用。
煎服:取適量黃芪和清水,煎后服用,簡單快捷。
經典藥膳推薦 :
①黃芪山藥粥(適合脾虛氣弱):黃芪15克煎汁,加入大米50克、山藥30克,煮至軟爛。
② 黃芪防風茶(易感冒人群):黃芪10克+防風5克,沸水悶泡10分鐘。
這3種體質的人黃芪水慎喝
禁忌體質1:陰虛火旺
典型表現:手腳心發熱、夜間盜汗、舌紅少苔、常感口干。
替代方案:用西洋參、麥冬滋陰清熱。
禁忌體質2:濕熱內盛
典型表現:面部油膩、口苦口臭、大便黏滯、舌苔黃厚。
替代方案:薏苡仁、赤小豆煮水祛濕。
禁忌體質3:氣滯血瘀
典型表現:胸悶脅痛、月經血塊多、舌下靜脈紫暗。
替代方案:玫瑰花、山楂活血行氣。
提醒
需要提醒的是,黃芪是補氣的佳品,對于濕熱體質的人是不宜飲用黃芪泡水的;此外女性如果在月經期或者是妊娠期,也不能喝黃芪泡水。
如果想要通過黃芪泡水來幫助養護身體,建議要遵從醫囑,在醫生的指導下來選擇黃芪泡水,這樣更有助于身體健康。
來源:養生中國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楊歡
一審:繆軍;二審:官卿梓;三審: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