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湖北黃石的一個15歲少年讓我著實感動了一把。
他凌晨四點半便出現在大街上,穿著環衛工的服裝,戴著手套,拉著垃圾車,開始掃起了馬路。
原來,男孩的媽媽是一位環衛工人。
看著媽媽每天起早貪黑,風吹日曬,剛剛中考完的男孩心疼極了,每天陪媽媽出來清理垃圾,想幫媽媽早點做完。
看到兒子這么懂事,媽媽也很心疼兒子,便問兒子:“不怕同學看到笑話你嗎?”
然而,他卻很自然地回答:“幫自己的媽媽分擔工作有什么丟人的。”
這句話一下擊中我內心的柔軟處。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真正的見世面,其實是見生活。
但很多家長,往往把見世面與出門遠游等同,與體驗上流社會掛鉤。
就拿這幾年來說,我的朋友圈里,孩子的暑假分為三六九等。
最高段位的,掏出幾萬把孩子送去國際名校參觀,順便見識一下外國的風土人情,少的也花個萬把塊,參加國內的“研學團”。
次一等的,帶著孩子參加鋼琴演奏會,觀覽各種博物館、名勝古跡。
再不濟的,是帶著孩子在國內旅游,各種網紅景點逛一逛。
可往往這樣一趟下來,孩子見識沒有增長多少,錢倒是花了不少。
說實話,我真覺得與其踮著腳尖托舉孩子見世面,不如看看湖北黃石凌晨四點半的這一幕,這才是最好的世面。
俯下身子去窺見、去體驗那些真實的生存百態,孩子方可真正成熟起來。
01
現在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就是全民富二代。
越來越多父母勒緊褲腰帶,傾其所有讓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東西、見最好的世面。
但是這樣的普通家庭容易養出一個不知疾苦,不知錢為何物的“富二代”。
湖北襄陽有一個孩子,喜歡打游戲,經常往賬號里充值。
父親靠打零工辛辛苦苦攢了5萬塊。
結果有一天父親去銀行取錢,銀行工作人員告知他卡里只剩了八塊。
查詢之后才發現,都被孩子充在游戲里買了裝備。甚至有些裝備還被孩子送給了班里的同學。
當被記者問道:孩子知道家里的條件情況嗎?
父親沉默不語。
大手大腳的孩子和辛苦賺錢的父親,似乎成了兩個階層。
經濟學家楊長江說:“中國孩子壓根就沒有金錢意識,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里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后的勞動付出。”
絕大部分人的父母賺的都是血汗錢,孩子不知,也不懂。
他們不知把一袋水泥搬到五樓,只賺五塊錢;在超市站夠八個小時,站到腿軟可能還掙不到一百塊錢。
沒有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的孩子。只有了解人間疾苦,知道賺錢不易的孩子,才能對錢有概念,才能迅速成長。
前段時間,湖北襄陽的另外一位孩子走紅。
父親袁先生接了一個安裝空調的工作,要搬空調上5樓。
平常都是夫妻倆搭配干活,但當天因為媽媽腿痛不便,女兒便自告奮勇要替媽媽干活。
女兒跟著一起搬空調、拿工具,上下樓好多遍,汗流到眼睛里,睜不開眼。
爸爸很是心疼了,讓她別干了。
女兒卻反而心疼起爸媽來,她表示自己都不知道原來爸爸媽媽平時干活那么辛苦,不知爸媽賺錢原來那么不容易。
見生活的辛酸,才能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真實地在底層待過、看過,便能真正感知到生活的重量。
學會讓孩子走進生活,孩子才明白,生計之艱難,賺錢之不易。
02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說過一個觀點: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躺在蜜罐里的孩子,不識人間愁滋味。只有以具體的事去教育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最近執導了新電影《你行!你上!》的姜文,又上了熱搜。
想起之前看到他的一個教育兒子的故事。
他的兩個兒子在家被長輩寵溺,專職保姆伺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個子見長壞脾氣也見長,每一次摔跟頭后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個兒爬起來拍拍灰,而是扯開嗓門號啕。
一旦不如自己的意,他對保姆、對長輩就撒潑打滾。
為了讓蜜糖罐子里長大的孩子改改性子,姜文帶著兩個兒子來到距離北京近4000公里的新疆阿克蘇地區生活。
在阿克蘇沒有了精心烹制的兒童餐,取而代之的是當地老百姓的手抓羊肉,主食就是糙米飯和馕,配菜就是水煮蔬菜。
沒有了專職司機保姆,收拾床鋪,打掃衛生都要自己來。
經過大半年后,兩個孩子改掉了嬌貴的毛病。
溫室里養不出參天大樹,胡同里練不出千軍萬馬。
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這是因為,當一個孩子早早地吃過生活的苦、感受到現實的粗糲,就能洗掉自己身上的任性與幼稚。
像下面這位男孩每個暑期都會去父母的板面店里幫忙,熟練地轉鍋、顛勺、掃地、拖地、抹桌子。
有一次爸爸怕兒子累不讓他干活。
孩子反而覺得委屈。
他還覺得媽媽現在太辛苦了,等長大了掙錢了,要帶媽媽去旅游,給媽媽買化妝品,讓媽媽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
說到底,真正的見世面,從來不是金錢的堆砌,而是人格的建設。
而見生活的辛酸,才能有獨立的人格。
孩子只有真真切切地去觸摸到生活的質感,在人間煙火氣的滋養下,心智才會越來越成熟。
03
哈佛女校長德魯·福斯特說:了解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什么是了解世界?
綜藝節目《變形計》里,高占喜是青海農家子弟,他家是全村最窮的。
父親雙目失明,母親患病,靠哥哥在外做苦力辛苦賺錢養家。
當時14歲的高占喜第一次離開家鄉到城市體驗生活,見到了高樓大廈。
那一刻,他突然淚水盈眶,因為他感受到了世界的參差。
他在農村一個月零花錢只有一塊錢,可他城市一天的生活費就有200塊錢。
因為見過繁華,所以有了向往,有了奮發之意。
他努力學習,最終考入了湖南師范大學,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
從大山走到高樓間,見到自己不曾見到的繁華,這是了解世界。
有位媽媽,覺得孩子過于自私自利,就帶他去支教。
讓孩子去輔導那些英語基礎薄弱的鄉村孩子,也讓他到鄉村小學親自看一看: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樣,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在祖國的偏遠角落,還有那么多跟你一樣大的孩子,他們可能也想學好英語,但并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去教他們。”
后來,這位媽媽再一次問起兒子:“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呀?”
兒子回答說:我英語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時我也想讓鄉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樣,都學好英語,有機會實現他們的夢想。
從高樓走進大山,見到自己不曾見到的苦難,這也是了解世界。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只有在這一刻,教育方能真正形成閉環。
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往往只見生活光鮮的一面,不曾見到人間困苦的一面。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看高級律師事務所里西裝革履的律師,更要讓他看工地里頂著烈日的打工人,孩子會懂得原來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要讓孩子看有人出入高級餐廳一擲千金,也要讓孩子看有人在菜市場里為一塊錢爭吵,孩子會明白,原來一萬元是那么少,一塊錢是那么多。
見生活的辛酸,才能擁有完整的世界觀。
趁這個暑假,帶孩子去感受一下生活的不易。
當孩子見識過世界的參差,見過幸福與不幸,正確的世界觀自然會慢慢形成。
讓孩子見世面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圈里很重視的話題。
我也剛剛和朋友聊過這話題。
那一次,我談到一個觀點。
不同時代的語境,見世面的定義應該是不同的。
我們這一輩人以前因為窮,因為苦,因為閉塞,所以要往外闖、往上走。
現在的孩子,沒苦過,沒窮過,物質是無憂的,他們反而得往下走,去看看生活的本真。
畢竟,見世面,是去見自己未曾見到的一面。
洞見的讀者朋友們,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