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共同訪華,出席第25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此前,歐盟曾以“稀土出口限制”為由威脅“取消訪華”,但最終仍選擇踏上北京之行。中方并未在核心利益上讓步,為何馮德萊恩仍決定來華?
首先,“稀土威脅”失效,歐盟反被中方精準反制。此前,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曾放話,若中國不解決稀土出口問題,馮德萊恩可能取消訪華。然而,中方不僅未退讓,反而對歐盟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直擊法國等國的經濟痛點。這一強硬回應讓歐盟意識到,以“訪華”為籌碼施壓中國,不僅無效,還可能招致更嚴厲的反制。
其次,美國關稅大棒逼迫歐盟轉向中國。就在馮德萊恩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時,特朗普突然宣布對歐盟商品加征30%關稅,并要求歐盟企業遷往美國。這一“背刺”讓歐盟陷入兩難:若對華強硬,可能失去中國市場;若對美妥協,則經濟受損。最終,歐盟選擇暫緩對美反制,同時調整對華策略,尋求與中國對話以增加談判籌碼。
最后,內部矛盾加劇,歐盟急需穩定對華關系。歐盟內部對華政策分歧嚴重:德國車企依賴中國市場,法國農業受反傾銷稅沖擊,東歐國家則更傾向美國。馮德萊恩若執意對華強硬,可能激化內部分裂。因此,訪華成為緩解內部壓力、展示“戰略自主”的必要之舉。
現在馮德萊恩決定訪華,中歐分歧解決了嗎?顯然沒有!
歐盟近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而中方則對歐盟白蘭地實施反傾銷措施。盡管雙方同意解除部分交往限制(如取消對歐洲議員的制裁),但在市場準入、產業補貼等關鍵議題上仍存分歧。
在政治與地緣政治方面,歐盟內部部分勢力依舊在烏克蘭問題等議題上對中國無端指責,試圖將中國拖入其預設的立場框架中。同時,歐盟還在所謂的“人權”等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全然不顧事實真相。而中國在這些核心問題上,始終堅守自身立場,明確拒絕歐盟的不合理要求。例如,在王毅外長與歐盟高層的會談中,面對歐盟提出的諸如“不許援助俄羅斯”“立即解禁稀土出口限制”“施壓伊朗”等無理要求,王毅外長當場嚴詞拒絕,明確劃出中方紅線,表明在核心利益上絕不讓步。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8000億歐元。在美歐貿易戰陰影下,歐盟需要中國市場來緩沖損失。雖然中歐之間的分歧尚未解決,且中方并未讓步,但這一訪問為雙方提供了重要的對話契機。通過高層直接溝通,有望管控分歧,防止摩擦進一步升級,并在部分領域探尋合作的新可能,為中歐關系的穩定發展注入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