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離休干部——99歲的抗戰老兵宋金煥從輪椅上站起來,用略帶沙啞卻堅定的嗓音哼唱著這首他唱了一輩子的歌。盡管年事已高,但他的眼神依然清澈,仿佛能穿越時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這位老兵的家中,聆聽他講述那段烽火歲月里的故事。
戰火中踏上醫者路
1926年,宋金煥出生于河南省的一個貧苦家庭。19歲那年,他懷揣著保家衛國的赤誠,成為太岳軍區四分區的一名戰地護理員,從此與醫療衛生事業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不解之緣。
“日本人對著部隊掃射,在河里丟炸彈,河里的魚都朝水面上漂。”宋老的記憶里,滿是血與火的烙印。正是這些親歷的苦難,讓他更加堅定了救死扶傷的信念。1947年9月,表現突出的他被任命為軍醫,隨后歷任衛生科分類所所長、衛生隊隊長等職,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踐行著醫者使命。
生死間踐行醫者使命
提及父親的經歷,女兒宋紅眼眶濕潤:“父親很少主動講戰場上的事,但偶爾問起他,他總會提起淮海戰役中他在槍林彈雨里救了一名戰友。”
“那時候戰斗非常激烈,敵人的機槍掃射封鎖了一座橋,橋上躺著一名重傷的戰友。”宋紅轉述父親的回憶,“父親沒有猶豫,冒著子彈沖上去,為了躲避子彈,甚至跳進冰冷的河里游了一段,最終把戰友背了回來。”當記者問及當時是否害怕時,宋金煥擺了擺手,聲音低沉而堅定:“怕啥?戰友的命要緊,我是醫生,救人是我的責任。”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宋金煥隨部隊轉戰南北,在生死邊緣詮釋著“醫者仁心”。1962年5月,他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第四十一師一二二團衛生隊隊長,繼續在部隊醫療戰線默默奉獻。
歲月里堅守初心本色
戰爭年代的經歷讓宋金煥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即使后來轉業到地方醫院工作,他依然保持著樸素的生活作風。宋紅回憶:“父親一輩子節儉,衣服破了補補再穿,吃飯從不浪費一粒。他總說,‘比起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很幸福了’。”
宋金煥的家中,陳設簡單卻整潔。家里擺放整齊的軍功章和泛黃的戰友合影,是他最珍視的物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等榮譽,無聲訴說著這位老兵的不平凡人生。
“父親常說,是黨培養了他,他要一輩子跟黨走。”宋紅感慨道:“他工作上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
采訪結束時,宋金煥堅持要送記者到門口。在女兒的攙扶下,他緩緩舉起右手揮手道別。這位歷經戰火洗禮的老兵,如同一本厚重的史書,靜靜訴說著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而他用一生守護的和平與安康,正像此刻灑滿房間的陽光,溫暖而恒久。
開屏新聞記者 蔣瓊波 通訊員 張袁子奇 李勁松 攝影報道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