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北京時間7月22日21時29分
我們將迎來大暑節氣
在“上蒸下煮”中
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段!
究竟有多熱?
有詩形容
“松桂枝不動,陽烏飛半天”
“人立洪爐上,魚游沸鼎中”
大暑,夏天的最后一個節氣。公歷每年7月22日至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之始,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
今年大暑正處于入伏的第三天,在中伏前(即“暑包伏”)、農諺有云:“暑包伏,旱斷河;伏包暑,水滿塘。”這樣的氣候組合預示著熱得早、熱得久,可能出現極端高溫和干旱。
另有老話說:“上午大暑冷颼颼,下午大暑熱死牛”。簡單來講,如果大暑節氣在上午交節,接下來的天氣可能會比較涼爽,讓人感覺涼颼颼的;要是在下午交節,后面就會超級炎熱,熱到連耐熱的牛都受不了。
大暑時節
天津會熱出新高度嗎?
大暑天氣
據天津市氣象臺最新預報
預計未來一周
天津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最高氣溫在33-36℃
悶熱感覺明顯
其中,明天到周四(22-24日)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天津有分散性降水
具體來看
明天天空云量增多
白天最高氣溫35℃
夜間有分散性雷陣雨
周三周四天空陰沉
周三白天有分散性雷陣雨
最高氣溫略降
市區最高氣溫在33-34℃
雷雨天氣不時來擾
提示您關注臨近預報
外出帶好雨具
周五至周日(25-27日)
天空轉晴
晴熱天氣持續,氣溫再度升級
市區最高氣溫維持在35-36℃
而且不僅白天悶熱難耐
夜晚也暑熱難消
最低氣溫將在27℃上下
請盡量避免長時間或高強度戶外活動
及時補充水分
大暑三候
大暑時節,氣溫最高,日照最強,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古人看來,大暑的標志性物候有三。
01
一候腐草為螢
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卵化而出,故古人認為,螢火蟲由腐草變化而成。
02
二候土潤溽暑
土壤浸潤,空氣濕熱,氣溫高,濕度大,整個天候都無比悶熱。
03
三候大雨時行
這一時期常有雷雨降臨,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古人過大暑
炎炎夏日,對于今人來說,可以“盡日坐復臥,不離一室中”,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喝著涼茶,悠哉解暑,而在沒有空調、冰箱、電扇的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又是怎樣避暑的呢?
古人常會尋一處納涼之地,亭中、山里、竹林、池畔、泉邊、樹下都是很好的避暑場所。“荷花池畔竹涼床,一枕閑消夏日長”“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玉碗冰寒消暑氣。碧簟紗廚,向午朦朧睡”……從這些古詩詞里,不難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尋涼”的那份幽情與愜意。
當然,最被推崇的還是“心靜自然涼”這五字箴言。“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銷暑》道出了其中的真諦,也揭示了內心平靜對于安身與養生的重要性。
熱浪中,亦時有清涼和雅意。大暑時節,荷花展露出最美的容顏,這也是賞荷最好的時節,宋代詩人楊萬里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螢火蟲是大暑時節的標志性昆蟲,輕靈跳躍的點點螢火給夏末之夜帶來了浪漫之光,也讓精力充沛的孩子們有了追逐快樂的選項。
大暑習俗
01
送大暑船
大暑時節,浙江臺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動。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在海上點燃,隨水而去,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祥和。
02
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03
吃鳳梨
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04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05
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一道營養美味的滋補佳品。
06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大暑時節是很容易感冒或者中暑的,而吃伏姜則可以預防感冒中暑,而且可以祛濕,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07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當然,任何習俗都攔不住大暑的濕熱
這一時節最容易感到
胸口悶,渾身酸痛
頭腦不清,懶得活動
如果這些癥狀你都有
那么有可能是因為
濕氣重!
大暑如何判斷濕氣重?
01
看形體
中醫有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濕”。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濕,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02
看狀態
濕氣明顯的人士常常感到身體特別困倦,懶得活動,頭重如裹,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酸痛,這是濕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
03
看胃口和食欲
濕氣重的人士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這是典型的脾虛濕困表現。
04
看大便
體內濕氣重時,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松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人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05
看舌頭
判斷有無濕氣,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濕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濕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
06
看耳朵、頭發
耳朵里耳屎呈油狀易流出也提示濕熱證候明顯。此外,如果毛發容易油膩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也常提示體內有濕氣。
大暑養生
大暑節氣。中醫專家提示,這一時節正值“中伏”前后,通常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養生尤需注重防暑和養心健脾。
01
大暑嚴防中暑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山西醫院副院長李圣耀說,高溫暑濕環境下人體易發疾病,老人及體虛者應格外注意防范中暑。當出現全身乏力、頭暈胸悶、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時,宜及時去醫院就診。
02
大暑易傷心脾
“暑濕天氣還易傷心脾。”李圣耀介紹,若心火旺盛,人容易出現心煩、失眠、口渴、便秘、尿黃、面紅、口舌生瘡等癥狀;而脾虛濕阻,會使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若還貪食寒涼,則易導致感冒、腹痛、腹瀉等。
03
大暑這樣補氣健脾
大暑伏天里,人們可以從飲食、運動、起居、情緒等多方面調養身心,預防疾病。這一時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補氣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湯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選用綠豆、黃瓜、苦瓜、鮮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飲水,可適量飲用酸梅湯、檸檬水、綠茶等,但飲品不宜太涼,以免脾胃受損,也不宜太甜,以免內生痰濕。
04
大暑健身宜散步
此外,可于早晨或傍晚選擇散步、太極拳、廣播體操等運動鍛煉身體,每周5天、每次半小時,微微出汗即可;堅持夜臥早起、午睡半小時,睡覺時避免涼風直吹,空調溫度不低于26℃。
05
大暑注重養心神
天氣酷熱,人們還易出現心煩易怒、無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專家介紹,此時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聽音樂、冥想、讀書等活動有助于調和情緒,飲用玫瑰花、佛手、茯苓、淡竹葉、蓮子心組成的代茶飲亦有幫助。
七月邂逅大暑天
大地蒸騰如火傘
此時節
不妨讓自己的腳步適度放慢
置身一處蔭涼
觀田田荷葉隨風搖曳
賞粉紅荷花靜靜綻放
聽聲聲蟬鳴此起彼伏
愿你歷經一番苦熱后
“暑”盡甘來
迎接碩果累累的秋!
編輯 | 顧穎
綜合 | 新華網 中國網 團團記零食 天津氣象 國學經典之俗語 天津廣播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