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紀,蒙古帝國的鐵騎踏破漢中天險,大舉殺入巴蜀盆地。當地軍民以山為甲、以江為刃,構建起橫跨川渝的鐵血堡壘,書寫成南宋王朝的最后血性。
后世將這一系列堡壘統稱為--川蜀山城防御體系!
川蜀劫難
由于前期的大量騷擾 蒙古軍隊的入川之路較為輕松
早在1236年,大汗窩闊臺命王子闊端統帥,帶領15萬兵馬進攻四川。由于攻勢凌厲,蒙古人很快便占領多次洗劫的陜南五關,從漢中興元府走金牛道入蜀。南宋的陽平關守軍,在四川安撫使趙彥吶的錯誤指揮下殉國。后者更是方寸大亂,率麾下5萬余名宋軍放棄成都,一路南逃至夔州。
隨后,蒙古人乘勝追擊,輕易突破劍閣天險到成都。接著四處掠奪,連續禍及川蜀五十八座州縣,屠戮百姓達150萬以上。至此,昔日繁華之地至此淪為人間煉獄。
蒙古入侵四川的行軍路線
隨著成都陷落,遠在東方的南宋中央深感震驚。宋理宗急命在江淮戰功卓著的余階出任四川置制使,重新整頓整川蜀防務。
然而,余階就任后發現,局勢遠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許多。先前經營80多年的川陜防線,已經被蒙古鐵騎摧毀殆盡,無數飽受戰爭摧殘的百姓紛紛淪為流民。作為經濟重心成都,也在戰火中化為廢墟。其他州縣則被大屠殺弄到十室九空,淪為毫無價值的鬼城。
蒙古人的肆意屠戮 對四川當地造成嚴重破壞
根據元代史官記載:進駐眉州的蒙古軍為勒索金銀,驅蜀民列地而坐,以白刃相加。有金者免,無金者殺。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干百不存一二。
況且,蒙古人得手也沒有完全退出川蜀,而是選擇在漢中地區長期駐屯。不時發兵入侵蜀地屠殺,削弱南宋方面的自我修復進度。
漢中的蒙古駐軍 不斷南下襲擾巴蜀盆地
銅墻鐵壁
宋軍自知野戰不敵 開始將資源投入堡壘群建設
面對嚴峻的形勢,余階聽從播州土司楊文建議:諸路險要去處,廣筑堅城,以為根基。
宋軍充分發揮四周山勢險峻的地理優勢,組織百姓向川渝山區轉移。同時修筑各類山城堡壘,再借用長江水系溝通連接,逐步形成對抗蒙古大縱深戰術的綜合防御體系。
長江水系 成為宋軍各堡壘間的主要聯絡途徑
當時,先前的經濟重心成都府已徹底破敗,只剩下位于今日重慶的夔州一路還較為完整。所以,余玠構建的四川山城防御體系,就是以重慶府(夔州路)為中心和大后方 。通過嘉陵江一線,及其東北支流渠江,作為重點防御方向。那里也是山城最為密集的區域。
在建設山城的過程中,宋軍主要采取以下辦法:
1 遷城--原先府州縣城全部廢棄,轉移到盆地內的大江沿線,選擇險要地形重新構筑。因此,府州縣的治所全都遷到新城,典型代表就是合州釣魚城和青居大獲城。
2聚民--每個府州縣的所屬居民都要遷入山城。城中建有房屋、住宅、學校和手工業作坊等基礎設施,保證四川人民正常生活,不至于人口繼續流失。
3軍屯--在山城附近修建魚塘、開墾田地,保障軍民的日常糧食供應。
山城內的魚塘和農田 有利于緩解后勤問題
經過川蜀軍民的苦心經營,僅嘉陵江干流上就有劍閣苦竹隘(隆慶府)、蒼溪鵝頂堡(蒼溪縣)、蒼溪大獲城(閬州)、蓬安運山城(蓬州)、南充青居城(順慶府)、合川釣魚城(合州)等堡壘。
此外,余玠還將巴蜀四大戎司中的三支,從弱至強分配到嘉陵江干流的山城。最前面是金戎司,約1000人負責閬州大獲城。中間是勉戎司的約3000人,安排在的順慶府青居城。最后是興戎司約6000人,位于合州釣魚城,構成梯級縱深防御體系。
重新整頓后的南宋山城防御體系
另一方面,這些山城在建筑上也極具特色。為求異常堅固,對自然地理環境應用顯得相當充分,大體可以分為梯臺型、尖頂型和平頂型。
其中,梯臺型山城充分利用大面積土地,呈多個平臺層疊排列特點。如平昌小寧城三面環水,唯東面有一徑與陸地可通。而且多個平臺層疊排列,頂部開闊平坦。在建造程中,還沿山腰崖壁頂部邊緣,用巨石砌筑城墻。大致環城一周,與城北自然絕壁組成閉合的外城防線。
梯臺型的面積最大 防御能力最為突出
其上的半島山頂臺地,邊緣構筑內城墻,形成內外雙層防線。不僅增強小寧城的戰略縱深和防御能力,還有較為明晰的功能分區。即內城用來安置居民生活,內外城之間則用來耕種和屯兵。由于山體較大、平臺較多,梯臺型山城的功能比較完整。例如釣魚城、得漢城、大獲城等。
其次是尖頂型山城,充分利用這類山體總體坡度大,半山腰以上坡度逐漸變小特點。在山腰處建墻,將山的上半段圍合起來建房、屯兵和耕作。同樣可以完成耕戰結合的目的,像平梁城、云頂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尖頂型山城的地形更為陡峭
當然,最堅固、持久抵抗能力最強的還要屬平頂型山城。瀘州神臂城就是其中杰出。此城位于瀘州市老瀘村的一個半島上,整體略成半圓形伸入長江,最前端名神臂嘴。東西長1500余米、南北寬800余米,周長4千余米,總面積約1.05平方公里。
整個神臂山屬桌狀平頂山,山體距離江岸從數十米到二三百米不等,之間另有灘涂和緩坡。 緩坡之上則有陡峭的崖壁,高數米到二三十米不等,陡崖之上的平臺即為神臂城核心區域。所以城市十分堅固,外墻、羊腳墻、水寨、甕城、砲臺一應俱全,負責守衛從巴蜀到南宋腹地的長江航道安全,抵抗蒙古入侵長達35年之久。
嚴密的山城防御體系 讓蒙古人打的非常吃力
蒙軍噩夢
每一次攻城 都要耗費蒙古人的大量時間和資源
公元1246年,蒙軍兵分四路再次入蜀,卻在初具規模的山城要塞面前頭破血流。比如地勢陡峭的運山城,讓進攻方的砲車、塔樓完全失去用武之地。反遭宋軍的砲石弩箭集火,被殺的慘叫連連。
于是,蒙古人命重甲兵手持巨斧、長刀,在弓弩掩護下不發起決死沖鋒。城中守軍祭出綁著火藥袋的床弩射擊,再次輕松射阻擋攻勢。只有少數人沖到城墻下,又遇到早已密植的竹簽、路砦阻擋,深陷其中而動彈不得。
宋元時期的尋常攻堅手段 在山城面前無處施展
稍后,蒙古主帥汪德臣改用夜襲。豈料士兵才破壞掉路砦,發現后面竟還有一條事先挖好的深溝。里面同樣密布竹簽,足以將掉入著扎成蜂窩。隨之而來的箭雨和滾木擂石,徹底斷絕他們的偷襲欲望。
最終,蒙古人是靠挖掘地道才勉強控制住運山外城。哪知道內城的堅固程度更甚,一連數天都毫無進展,只能無可奈何的放棄進攻。
面對川蜀山城蒙古人可謂吃盡苦頭
次年,蒙古大軍重新沿松潘、瀘定、大渡河一線向南推進。本想取道清羌想進入大理,進而迂回攻宋。顯然,舍近求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繞開南宋軍隊的山城堡壘。
公元1248年,他們再次試圖通過吐蕃進攻大理。余玠派俞興、楊文出碉門,在巖州(今瀘定北)的馬鞍山,將剛剛從高原南下的入侵者擊潰于大渡河畔。
南宋的西南防御 給蒙古軍隊造成極大困擾
由于這次大迂回作戰失敗,蒙古人只能撤退,又不斷遭遇堡壘內的宋軍襲擾阻擊,損失極其慘重。
誠然,這場消耗戰的最后勝者,依然屬于家大業大的黃金家族。但守軍針對蒙古人擅長機動作戰的特性,采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略,有效借山險予以克制。這也是南宋能堅守川蜀達半個世紀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