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旦凌晨,俄氣公司宣布因過境協議到期,終止經烏克蘭向歐洲輸氣。
至此俄對歐6條主要輸氣管道僅剩2條運行。
此時距俄烏沖突爆發已三年。
早在2022年初,剛卸任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就曾警示,沖突或讓歐洲成最大輸家,當時遭不少歐洲政客質疑。
如今,現實印證了她的預判。
歐盟對俄能源制裁及影響
2024年7月,歐盟通過第18輪對俄制裁,正式終結了“北溪1號”與“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命運。
這不僅是一紙決議,更是對德國乃至整個中歐工業體系的重擊。
“北溪2號曾是德國與俄羅斯合作的象征,耗資百億,管道早已建成,卻始終無法通氣。”
這條管道如果運作,將極大緩解歐洲的能源緊張。
但在地緣政治的裹挾之下,它成了犧牲品。
不僅如此,歐盟還封鎖了105艘所謂“影子船隊”油輪,這些原本通過“洗產地”方式繞路供油的船只,如今被一刀切斷通道。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歐洲能源市場的二次震蕩。
燃氣價格飆升,LNG合同改簽,新一輪能源爭奪戰在歐盟內部打響。
2025年6月,歐盟再度揮刀,對印度與土耳其部分煉油廠施加“轉口制裁”。
這讓人不得不聯想起一個現實:制裁措施對歐盟自身能源供應也產生了影響。
印度外交部反應激烈,直言歐盟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土耳其更是在7月表態“不可接受”,暗示將采取反制。
一紙制裁,得罪全球兩大中間市場。
與此同時歐洲天然氣庫存不斷吃緊。
德國工業聯合會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制造業產值同比下滑4.2%,創十年新低。
斷氣的背后是機器停擺與工人失業的現實。
金融措施的雙重影響
2025年7月,歐盟再出重拳,將22家俄羅斯銀行剔除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
被稱為“金融核彈”的舉措,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沖突以來最具殺傷力的制裁。
俄羅斯迅速轉向本幣結算,與中印等國建立中間支付機制。
歐盟未對中印相關支付機構采取直接制裁,反映出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對新興市場的依賴,制裁效果受限。
盧布穩住了,貿易沒斷,俄羅斯并未如預期那樣“被金融孤島化”。
而歐洲部分企業卻率先受沖擊。
尤其是東歐國家波蘭、保加利亞、斯洛伐克一帶,原本就依賴對俄出口的中小企業,在支付系統被切斷后,貨物滯港、合同違約、現金斷流,雪上加霜。
“我們不是不想支持歐盟政策,可我們連飯都快吃不上了。”一位匈牙利家用設備出口商的話。
金融制裁從工具變為負擔。
歐洲人開始意識到,切斷的不只是俄羅斯的通道,更是自己的生路。
德國的兩難:價值觀與現實的拉鋸
作為歐盟經濟核心、北溪管道最大出資國,德國在能源議題上本應擁有更多話語權。
總理朔爾茨在歐盟會議上高調表態:“德國不會再考慮從俄羅斯進口能源。”
一句話徹底堵死了所有回旋空間。
德國工業聯合會數次示警:斷氣政策將長期影響制造業,GDP已連續兩年負增長,2024年的-0.5%,更是歐元區唯一的負值。
與此同時美國的身影逐漸清晰。
美國LNG出口歐洲同比增長近40%,價格是俄羅斯天然氣的三倍,卻依舊大量簽署長期合同。
德國、法國、意大利的能源公司競相轉向美方,歐洲從“俄氣依賴”變成“美氣鎖定”。
這不是能源獨立,而是能源供應渠道轉變。
巴斯夫計劃投資 85 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削減德國本土 30% 產能,預計導致 2000 個崗位流失,引發德國化工行業連鎖反應擔憂。
曾經的工業強國,如今不得不“外包”未來。
俄美得利:一邊制裁,一邊收割
當歐洲在能源與金融上自斷其路時,俄羅斯卻轉而擁抱東方。
與中國、印度、阿聯酋等國重建貿易通道,能源出口收入下降幅度僅9.3%,遠低于歐美預測的30%以上。
俄軍在頓巴斯與克里米亞控制區穩固,北約東擴被遏制,戰略目標部分達成。
而美國則在背后收割豐厚紅利。
《通脹削減法案》吸引歐洲企業外流,能源出口激增,軍火訂單如潮。
2025年特朗普甚至提出,美企可收購“北溪資產”,引發德國政府強烈反對。
德國外交部罕見強硬表態:“不會允許任何形式恢復北溪通道?!?/p>
這不僅是對美方的拒絕,更是對過去能源戰略的徹底否定。
能源樞紐徹底放棄,經濟緩沖徹底封死。
默克爾的預警:不是悲觀,而是遠見
默克爾卸任之際曾說過:“歐洲應與俄羅斯保持對話,穩定關系?!?/p>
許多人將她的謹慎看作“軟弱”,如今再讀,才知那是具有前瞻性。
她反對徹底脫鉤,主張多邊穩定。
不僅對俄,她在對華政策上也持相似立場。
現實卻是歐盟內部正在推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光伏等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
能源切斷后,“產業脫鉤”接踵而至。
歐洲仿佛正在上演一場“自我去全球化”的實驗。
默克爾當年的判斷被人輕視;她的遠見,如今卻一一兌現。
結語:
三年俄烏沖突下,歐洲能源、金融自困,俄氣經烏輸氣終止,北溪管道停運,工業受損、中小企業受挫。
美國趁機收割,俄羅斯轉向東方。
這印證了默克爾“歐洲或成最大輸家”的預警。
她主張的對俄對話、穩定關系,恰是歐洲如今缺失的。
其遠見在能源、產業脫鉤的現實中,更顯珍貴。
參考資料:
國學長亭2025-07-24默克爾預測對了!俄烏沖突最大輸家已經出現,不是俄羅斯不是美國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