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煙直
國家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已于近日發布,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該指南適用于為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提供學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務的校園配餐服務企業,內容涵蓋學校與供餐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食品原料進貨檢查制度執行、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等關鍵環節,給出了系統化、標準化的操作指引。
該指南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方面邁出了關鍵性步伐。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每日在校就餐人數已突破2億大關,校園配餐產業規模占整個餐飲行業的近半壁江山。如此龐大的用餐規模和產業體量,亟須建立統一、規范的國家標準來加強管理。此次標準的出臺,既是對現實需求的積極回應,更是從國家層面對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的系統性重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該標準構建了覆蓋全流程的閉環監管體系。一方面,明確要求企業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總監,建立集中采購機制,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等舉措;另一方面,對配送車輛安裝定位系統作出強制性規定,有效填補了食品運輸環節的監管空白。標準還提出了“每日檢查、每周排查、每月調度”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一套常態化的風險防控體系。這種預防為主、全程可控的管理思路,充分體現了現代食品安全治理的先進理念。
在責任落實方面,該標準創新性地細化了各方主體責任。通過明確劃分責任,促使學校從被動接受監管轉變為主動參與監督,同時要求供餐企業對從原料采購到成品配送的全過程負責。這種權責劃分的創新設計,與國內多地正在推行的“校長陪餐制”“家長監督員”等實踐探索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建起政府監管、企業自律、學校參與、家長監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從行業發展維度來看,標準的實施將有力推動市場格局的優化升級。通過對檢驗檢測、人員配備、場所設施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實際上建立了行業的準入門檻和運營標準,這就倒逼企業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國內部分先行實施標準化管理的學校案例顯示,通過規范化運營和規模化采購,完全可以在保證食品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優化。可以預見,隨著標準的全面實施,行業將經歷一輪優勝劣汰的洗牌過程,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高,最終惠及廣大學生群體。
當然,該指南在某些方面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比如,在營養管理方面,相比部分先進學校已經實現的精細化營養配餐,國家標準的要求相對更宏觀一些。建議未來配套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營養配餐實施細則,推動校園餐飲從“安全達標”向“營養優化”轉型升級。再如,在檢測標準方面,雖然要求留存原料檢測報告,但對檢測標準的統一性未作詳細規定,這可能影響實際執行效果。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數據共享和全程可追溯。
我國校園餐飲管理正迎來從傳統經驗型向現代標準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這項國家標準的全面推行,不僅構建起校園食品安全的制度屏障,而且通過規范化操作流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食品安全認知。隨著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深入實施,我國校園食品安全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