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食堂這個老問題,國家又出了新辦法。
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下稱《指南》)已于近日發布,將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看了管理指南公開的具體內容,可以說非常細致,尤其是在建立監管機制方面,基本覆蓋了全生產鏈條:監管專員要求設了,“互聯網+明廚亮灶”模式定了,留樣提出了明確要求,也說了要校園配餐服務評價機制。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標準的出臺,肯定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制度的頂層設計,是全局性的方向指引,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這都會是校園配餐服務企業需要著力注意的方向。對于安全問題是基本底線的食品行業來說,這樣細致又全面的方向指引,顯然是有必要的。
但《指南》出臺后,也不是就高枕無憂。《指南》建立的細則很明確,但是事在人為,落地執行,是同樣重要的一環。制度構思再好,也需要考慮執行的實際行動。
在此前討論校園餐時,有行業內人員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管得太嚴太細,可能導致利潤不足,動力就不強,甚至干不下去。
這是實際的擔心和考慮,也是《指南》落地實施后需要直面的具體問題。當然,這絕不是說不應該建立長效的機制,而是說,硬功夫還在指南外。方向對了,也要能干得好。到底如何將《指南》確定的指引方向,變為可落實、可持續的長效機制,考驗著相關部門和校方持續的付出與努力。
舉例來說,有調研顯示,部分中小配餐企業利潤率不足8%,而《指南》要求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總監、檢驗人員及智慧監管系統,這意味著人力與設備成本將顯著增加。如果沒有給企業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或適當進行政府補貼,可能出現企業降低食材品質維持利潤,甚至退出市場的風險。此前就曾有地區過度壓價,中標企業轉而使用劣質食材的案例。這顯然背離了制度設計的初心。
也就是說,既要以嚴格標準和指導,守住不發生風險的底線,也要通過成本疏導、技術賦能、責任重構、分類施策等組合措施,賦予理想的制度設計可執行的空間,讓《指南》平穩落地,讓學生真正吃得好,讓家長真正能放心。
歸根結底,食品安全標準的生命力,需要可執行的溫度和更現實的治理智慧。解決現實問題,總歸是多方利益平衡的藝術。而這一切,需要校方、配餐企業、政府、學生家長等多方擰成一股合力,方能讓每一份安全投入都獲得可持續的支撐,讓每一次責任履行都經得起全流程檢驗,去真正守衛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與營養。
原標題:《管學校食堂,國家出手了 丨上觀時評》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子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