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于近日批準發布《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國家標準,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媒體報道,該標準適用于為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提供學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務的校園配餐服務企業,是校園配餐服務管理首個國家標準。
校園配餐從來不是簡單的“做飯送飯”。從農田到餐桌,這條鏈條覆蓋食材采購、加工制作、冷鏈運輸、分發食用等十多個環節;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年齡段學生的營養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此復雜的系統工程,卻長期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導致各地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近年來校園配餐領域屢屢發生爭議事件,乃至出現了個別地方家長因不放心食品安全而在學校食堂蹲守、直播的現象。
梳理一下,不難發現,圍繞校園配餐,此前社會關切和家長焦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突出問題。
一是食材安全有隱患。部分企業采購來源不明、資質不全的食材,甚至使用過期、變質原料,或存在農藥殘留等問題,從源頭威脅學生飲食安全。
二是加工過程欠透明。有的配餐企業的廚房衛生條件差、操作不規范,而家長又難以監督,導致對制作環節的衛生狀況產生了擔憂。
三是配送環節潛藏風險。配送車輛未封閉、溫度控制不當,或配送過程中隨意堆放、與其他物品混裝,都有可能導致餐食變質。
四是營養搭配不盡合理。餐食往往傾向于重口味而忽視營養,或過于油膩、鹽分超標,或種類單一,與學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不匹配。
而由于缺乏統一標準,企業、學校、監管部門的責任劃分不清晰,出現問題后難以快速溯源和追責,也是社會的重要關切。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是此次國家標準重點針對和解決的核心方向。
指南強化了相關企業的主體責任。“企業必須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專職食品安全管理、檢驗人員;建立風險防控動態機制,每日進行安全檢查,每周排查隱患,每月調度分析”等強制性要求提高了行業進入的門檻,給企業明確了底線。
指南構建了全流程管理體系,為每個環節都制訂了清晰規范。
原料采購關乎食品安全源頭,標準規定實行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點采購制度,每批次原料檢驗檢測報告必須留存,每種大宗食品原料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品類覆蓋檢測,尤其關注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以往,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采購來源不明食材,如今有了嚴格規定,此類亂象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在制作環節,指南要求餐食加工過程須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并向學校、家長和學生公開展示食品加工的關鍵操作流程,意味著相關企業必須接受全方位監督。而“每天送餐的每個食品品種要分別留樣,留樣時間不少于48小時”的要求若落實,則一旦出現食安問題可精準溯源。
在運輸環節,規定配送車輛必須封閉式管理,安裝定位跟蹤系統,并向監管部門備案,這些標準不但有利于確保餐食在運輸途中不受污染,也便于運輸過程可追溯。
標準化建設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從食品安全法到《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標志著我國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正逐步完善。
當然,標準發布只是第一步,落地實施才是關鍵。
圍繞標準的實施,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定期抽查配餐企業,對違規企業嚴肅處理,列入黑名單。學校也要主動作為,積極參與配餐管理,設立家長監督委員會,定期收集家長意見,反饋給企業督促改進。此外,還可借助媒體和社會力量,鼓勵公眾舉報違規行為,形成全民監督校園配餐的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