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明朝永樂年間說起。那時候的皇帝是朱棣,就是那個從侄子手里奪了皇位,派鄭和七下西洋,還編了本《永樂大典》的狠人。朱棣這人,雄才大略,特好面子,總想讓全世界都知道大明朝的厲害,講究一個“萬國來朝”。
于是,鄭和的寶船隊就跟現(xiàn)在的“超級快遞”一樣,滿世界送信,說:“我們大明皇帝請你們?nèi)ケ本╅_個會,聊聊天,喝喝茶,順便做點(diǎn)生意。”
這請?zhí)l(fā)出去,各國國王、使臣都挺給面子。其中,最給力的一位,就是咱們今天的主角——古蘇祿國(也就是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的三位國王。你沒聽錯,一個國家,三位國王,東王、西王、峒王,一塊兒來的。領(lǐng)頭的叫巴都葛叭哈剌,也就是東王。
這哥們兒特實(shí)在,朱棣一邀請,他立馬拍板:“去!必須去!” 而且不是自己去,他把老婆、孩子、大臣、隨從,拉拉雜雜三百四十多號人全給帶上了。你想想那場面,三百多人的隊伍,從熱帶島國出發(fā),坐著船,漂洋過海,一路向北,這得是多大的決心和陣仗?說是當(dāng)時最大、最隆重的外國訪問團(tuán),一點(diǎn)不夸張。
公元1417年,這支龐大的隊伍終于抵達(dá)了京城。朱棣一看,哎喲,這兄弟太給面子了!龍心大悅,給出了最高規(guī)格的接待。請客吃飯、賞賜金銀、游覽名勝,能安排的都給安排上了。東王他們也特上道,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天,給足了朱棣面子。
臨走的時候,朱棣還親自送到城外,又賞了一大堆好東西。東王心里那叫一個暖啊,估計當(dāng)時就覺得,這趟中國沒白來,大明皇帝,局氣!
故事要是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那也就是一段普通的外交佳話。可命運(yùn)這東西,總愛在關(guān)鍵時刻給你來個急轉(zhuǎn)彎。
東王一行心滿意足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可誰也沒想到,走到山東德州地界時,本就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的東王,突然就病倒了,而且病勢洶洶,沒幾天,人就沒了。
這一下,整個隊伍都懵了。國王客死他鄉(xiāng),這可是天大的事兒。消息火速傳回北京,朱棣聽了也特別難過和震驚。他覺得,人是自己請來的,現(xiàn)在出了事,自己得負(fù)責(zé)到底。
朱棣當(dāng)即下令,以親王之禮厚葬東王。他親自寫了悼念的碑文,派大臣去主持葬禮,還在德州給東王修了一座氣派的陵墓,有石人石馬,跟皇家的規(guī)制差不多。這就是今天依然矗立在德州的蘇祿王墓。
安葬了東王,剩下的家屬怎么辦?王妃和孩子們哭得死去活來,說不想離開,要在這里為東王守墓。朱棣一聽,準(zhǔn)了。他下旨,讓東王的長子回國繼承王位,王妃和剩下的兩個兒子,還有一部分隨從,就留在德州守陵。不僅如此,他還給這些留下的人劃了地,免了他們的賦稅,等于說,大明朝把他們給“包養(yǎng)”了。
這是一個皇帝對一個外國友人的承諾,也是一個王朝的胸襟和氣度。這個承諾,跨越了六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留下的這批蘇祿國人,就在德州這片土地上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語言不通,習(xí)俗不同,剛開始肯定很難。但中國人骨子里是溫和包容的。時間一長,他們慢慢學(xué)會了漢語,穿上了漢服,也開始和當(dāng)?shù)厝送ɑ椤榱烁玫厝谌耄麄冞€取了漢人的姓氏。根據(jù)皇帝的旨意,東王的后裔,取了“安”和“溫”這兩個姓,寓意“安詳”和“溫和”。
從此,在德州北營村,就多了一群姓安、姓溫,卻有著異域血統(tǒng)的特殊居民。他們守著祖先的陵墓,一代又一代,把這里當(dāng)成了自己的家。
這六百年,中國經(jīng)歷了多少事啊?明朝亡了,清朝來了;清朝亡了,民國來了;后來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朝代更迭,戰(zhàn)火紛飛,但無論外界怎么變,對蘇祿王后裔的優(yōu)待政策,竟然奇跡般地延續(xù)了下來。清朝皇帝給他們修繕陵墓,民國政府也承認(rèn)他們的身份,新中國更是把蘇祿王墓列為了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當(dāng)然,他們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風(fēng)順。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也因?yàn)椤昂M怅P(guān)系”受到過沖擊。但他們骨子里那種堅韌,那種對祖先的敬畏,讓他們挺了過來。
我看到過一些對蘇祿王后裔的采訪,比如第十七代孫安硯春老人。他講起祖先的故事,那種自豪感是刻在臉上的。他們家里都供著祖先的牌位,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們會說地道的德州話,喜歡吃扒雞,跟鄰里鄉(xiāng)親沒什么兩樣,但他們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血液里流淌著一段跨越海洋的傳奇。
這種感覺其實(shí)挺奇妙的。你是一個中國人,但你的家譜,卻能追溯到一個熱帶島國的國王。這本身就是一部活著的歷史。
時間到了近代,中國和菲律C賓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蘇祿王的后裔們,也成了兩國友好的天然紐帶。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開始,菲律賓那邊不斷有政府官員、學(xué)者、甚至是蘇祿蘇丹的后裔,前來德州尋根祭祖。當(dāng)他們看到保存完好的陵墓,見到這些在中國繁衍了二十多代的親人時,那種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
我記得有篇報道里寫,一位菲律賓的公主來到德州,拉著安家人的手,用英語說:“We are family.” 語言可能不完全通,但血脈里的那種親近感是騙不了人的。
這些生活在德州的后裔,也成了“民間外交家”。他們會給來訪的菲律賓客人講述祖先的故事,講述他們?nèi)绾卧谶@里生活。這種由一個個普通人構(gòu)筑起來的橋梁,比任何官方的辭令都來得堅實(shí)和溫暖。
現(xiàn)在,這些蘇祿王的后人,總共有三千多人了,遍布在全國各地。他們從事著各行各業(yè),有的是農(nóng)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干部。他們是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是那段傳奇歷史的守護(hù)者和見證者。
參考文獻(xiàn):
- 張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 中華書局.
- 德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德州市志》. 中華書局.
- 周向?qū)?《蘇祿東王和他的后裔》.《尋根》, 1997(01).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