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天府”非常有名,人們對這些“天府”的名字已經是耳熟能詳,它們分別是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奉天府。
這“天府”之名可不是隨便叫的,只有龍興之地才能被稱為“天府”。
那么歷史上這四大天府分別是哪些皇帝的老家?現如今它們叫啥名?
應天府——南京
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天府”——應天府,就是現在的南京。
南京在歷史上有很多名字,它既可以“健康”,也可以是“金陵”,亦或者是“江寧”。
應天府這個名字,是明朝的南京,而應天這個名字,是朱元璋給它改的,意為“上應天命”。
公元1275年,當時的南京還是建康城,但是當元兵從雨花臺進城之后,這里便不是建康城了。
第二年,蒙古人給它改了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集慶路”。
然而僅僅八十年后,也就是1356年,朱元璋帶著手底下的弟兄,兵分三路進攻“集慶路”,用十天時間又拿回了此城。
這是朱元璋做的第一件大事,他獲得了知名度,但也被不懷好意的人給盯上了。
不過他現在可沒空管這些,他現在最想看到的是自己的“大胖兒子”。
就在朱元璋進攻集慶路的時候,馬皇后在一個商人家里生下了朱標,得知此消息的朱元璋可謂是春風得意。
進入集慶路之后,朱元璋便打算將這里定為自己的大本營,既然是大本營,那肯定得自己來命名,用前朝的名字可不像話。
有兒子且有城池的朱元璋大手一揮,直接下令將“集慶路”改名為“應天府”,以此來證明朱元璋占領此城,乃是上應天命,絕非造反之舉。
應天府這個名字沿用了整個明朝,哪怕后來朱棣造反,也不敢更改朱元璋留下的這個名字。
因為這句“上應天命”,是他們老朱家崛起的根基,這應天城也算得上是老朱家的龍興之地,朱棣可不敢亂動。
不過,朱棣并不認為這里也是他的“龍興之地”。
順天府——北京
朱元璋晚年時,他最愛的長子朱標因病去世,沒有人來繼承大明的皇位了。
朱標對于朱元璋來說有重要意義,畢竟這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嫡長子。
當初打“集慶路”的時候,義軍進攻不順利,朱元璋甚至都產生了退意,是朱標出生的消息給了他信心,這才有了“應天府”。
但是朱標才三十多歲就去世了,朱元璋在經歷了愛妻的離去之后,又要經歷愛子的離去,經歷一次極為痛苦的“白發人送黑發人”。
雖說朱元璋很傷心,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斯人已逝,朱元璋不得不為大明朝的將來做打算。
朱元璋是個很“雙標”的人,他自己明明立下了“兄終弟及”的祖訓,卻硬是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按理來說,朱標去世之后,就應該讓他的弟弟來繼承皇位。
不過,英年早逝的并不只有朱標,他的兩個弟弟也活得不長。
朱元璋家的老二“朱樉”,也是一位很有軍事才能的皇子,甚至還被封為了秦王。
記得上一個會打仗且被封為秦王的老二,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李世民。
朱樉的前途本該一片光明,可惜他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享年41歲。
朱元璋家的老三“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也是41歲去世的。
老大、老二、老三都去世了,現在就該輪到老四朱棣了。
不過朱棣的命比較硬,并沒有被三位哥哥影響。
朱允炆對于朱棣命硬這個說法并不認同,他想用鋼刀試一試朱棣的命究竟有多硬。
朱允炆朝著朱棣扔出“鋼刀”后,朱棣也不裝了,直接發動靖難之役,說是要“清君側”,實際上就是要“清君”。
而應天府這邊,由于朱允炆的一番錯誤操作,導致本來占據上風的己方落入了下風,而朱棣的北軍卻越來越厲害。
當北軍兵臨城下時,朱允炆自知大勢已去,在皇宮放了一把火后便不見了。
而朱棣則是成功坐上了皇位,繼承了父親的江山。
但是朱棣不敢在應天府久留,因為他一直覺得有一雙眼睛在看著自己,這種眼神既像是父親,又像是大哥。
因此,朱棣在處理完應天這邊的事后,馬上就返回了他這個“燕王”應該在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即使已經逃回了燕京,但是朱棣依然有點心慌,他一直在擔心自己所做的這一切,會被人說閑話。
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只能說自己這是“順應天意”。
為了讓更多的世人知道這個消息,朱棣還將自己的“龍興之地”,也就是燕京,改名為“順天府”。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造反,朱棣的廟號一直是明太宗,但是他有一個后人,為了維護正統性,給他改成了明成祖。
用“祖”就代表著有開創之意,也就坐實了朱棣的謀逆和造反。
承天府——鐘祥市
這個給朱棣改了廟號的“不肖子孫”,就是明朝著名的“修仙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而第十位皇帝是他的堂哥朱厚照。
朱厚照的父親是有名的“專一皇帝”朱祐樘,五千年的時間里就出了這么一個“一夫一妻一子”的皇帝。
而朱厚照也不是個正經皇帝,特別愛玩,三十多歲的時候出去玩水,給自己淹死了。
前面我們提到了,朱元璋曾留下祖訓:如果沒有后人繼承皇位的話,就得“兄終弟及”。
但是朱祐樘根本就沒給朱厚照留下親兄弟,因此大臣們只好從他兄弟那里找來了一個朱厚照的堂兄弟。
而這個堂兄弟便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繼承皇位的時候,朱厚照的親信都故意刁難他,想讓他認朱祐樘為親爹,然后管之前的親爹“興獻王”叫叔叔,朱厚熜自然是不同意。
關于這件事,朱厚熜與大臣們吵了三年半的時間,史稱“大禮議事件”。
最后的結果是朱厚熜贏了,他那本該只是個藩王的父親,被送進了太廟,地位與朱祐樘相同,同樣都是皇帝。
值得注意的是,朱厚熜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大禮議事件的勝利時,只有十四歲。
朱厚熜獲得勝利之后,將自己的老家安陸州鐘祥縣也視為“龍興之地”。
于是,他將自己的老家改名為“承天府”,意為“承繼天意”。
到這里,明朝的“天府”就說完了,還剩下一個奉天府,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奉天府——沈陽
公元1657年,也就是順治十四年,清朝朝廷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設立了奉天府,在盛京也就是在沈陽。
奉天府被稱為清朝滿人視為“龍興之地”,一般人都不讓過去,生怕壞了他們的龍脈。
只能說他們這是多此一舉,他們哪里有什么龍脈,頂多算“長蟲脈”。
1912年,清朝滅亡之后,奉天府也就隨之被廢除了。
明朝的“應天府”,被清朝改成了“江寧府”,如今叫南京;
“承天府”被清朝改成了“安陸府”,如今叫鐘祥;
“順天府”壓根沒改,清朝的京師依然叫順天府,現在叫北京。
一些清朝歷史電視劇里頭,有一個經常會被發配到寧古塔去的高危職業,就是“順天府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