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富士康是不可撼動的代工之王,郭臺銘更是制造業的傳奇人物。
可現實卻給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那個曾在富士康流水線上默默工作的女工,竟然用37年時間建起了第二個"富士康"。
當"給大陸賞飯吃"的狂言遭遇現實打擊,我們是否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落幕和另一個時代的崛起?
作者-陽
當老師被學生反超:那個流水線女工如何建起第二個富士康
2688億營收。133億凈利潤。24萬員工,郭臺銘看到這些數字時,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這個讓制造業教父震驚的企業叫立訊精密。而它的創始人王來春,曾經是富士康流水線上一個默默無聞的女工。從擰螺絲到身家1315億,從被賞識的員工到分庭抗禮的對手。
這樣的劇情比好萊塢大片還要精彩。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場師生角色的大逆轉,竟然是在郭臺銘眼皮子底下完成的。
1997年,王來春還是那個在富士康深圳工廠埋頭苦干的普通女工,憑借著出色的表現,她從一線工人一路晉升到管理層,甚至贏得了郭臺銘的賞識。十年間,她積累了豐富的制造業經驗。
可誰都沒想到,1999年,王來春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離開富士康,自立門戶,成立了立訊精密。
更令整個行業震驚的是,當時的富士康沒有打壓這位"叛徒"。反而慷慨地給予立訊精密大量代工訂單。
2024年,當立訊精密的體量已經逼近富士康巔峰時期,這位制造業傳奇或許才真正意識到:學生不僅長大了,還要反超老師了。
從蘋果供應鏈75%滲透率到全球TWS耳機35%市占率,從依附者到競爭者,王來春用25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史詩級的逆襲。
這不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中國制造業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100% vs 50%:這場技術較量讓富士康顏面掃地
一個數字就能說明一切:100%。這是立訊精密AirPods生產線的良品率,而富士康印度工廠的iPhone合格率只有50%。這不是技術較量,這是技術碾壓。
差距背后的真相讓人深思。當富士康還在靠人海戰術維持生產時,立訊精密的蘇州工廠已經實現了90秒組裝整機的智能化生產,當富士康在印度為基礎設施落后頭疼時,立訊精密的自動化產線正在24小時不停運轉。這就是差距,這就是代溝。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10年。立訊精密拿到了蘋果AirPods的代工訂單,之前這個訂單屬于英業達,但隨著市場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英業達的產能和良品率都無法滿足蘋果的要求。
蘋果不得不尋找新的合作伙伴。立訊精密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僅將交貨周期縮短到3天,良品率更是幾乎達到了100%。
展示出專業能力后,立訊徹底顛覆了蘋果對其的固有印象。連蘋果CEO庫克都忍不住感嘆:"這簡直就是超一流的工廠。"而王來春的回應更是體現了中國制造的自信:"我相信那句話,能與鳳凰同飛的必是俊鳥!"
自此,"鳳凰"與"俊鳥"開始了真正的合作。立訊精密一躍成為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甚至直接拿下了AirPods幾乎半年的訂單。
有了蘋果這個行業巨頭的支持,立訊更是逐步壯大。2021年,立訊精密來自蘋果的訂單收入就高達1140.55億元,占總收入的55.43%。
與此同時,富士康卻在海外擴張的路上接連栽跟頭。印度工廠的50%良品率被蘋果退貨,越南工廠在電力短缺中掙扎。當印度工人還在學習擰螺絲時,立訊精密蘇州工廠的機械臂已經實現了90秒組裝整機。技術代差就是這么殘酷。
28億到137億的狂飆密碼:立訊如何4年增長5倍
從28億到137億,立訊汽車業務4年增長了近5倍。這個速度快得讓整個汽車行業都看懵了,密碼其實并不復雜:提前布局+技術收購+客戶綁定。當富士康還在糾結要不要進軍汽車領域時,立訊精密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汽車事業部。
這種戰略前瞻性,正是王來春的過人之處。她敏銳地察覺到,傳統的消費電子市場增長放緩,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汽車電子,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正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從最擅長的線束和連接器切入,立訊精密開始了在汽車領域的布局。
2014年,立訊收購了德國Suk公司,切入車身控制系統。2024年,控股德國萊尼集團,這可是歐洲第一汽車線束廠商,一舉獲得了奔馳、寶馬等全球80%車企的客戶資源。這種通過收購實現技術躍遷的策略,比富士康的自主研發要高效得多。
更關鍵的是,立訊精密押對了賽道。新能源汽車的爆發給了立訊歷史性機遇。中國新能源車銷量1286.6萬輛,滲透率40.9%,單車線束價值從燃油車的3000元躍升到電動車的8000元。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同樣的車輛數量,立訊的收入能翻倍增長。
而富士康?它的汽車夢在2015年就已經碎了一地。與和諧汽車的合作項目無疾而終,至今在汽車領域也沒有太大建樹。
立訊不僅與奇瑞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還量產了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組,進一步證實了其在汽車電子業務的競爭力。
2024年,立訊汽車業務營收137.58億元,同比激增48.7%。這個增長速度,連特斯拉都要側目,更重要的是,這種多元化發展有效緩解了對蘋果的過度依賴。從單一的代工企業,到多元化的科技制造巨頭,立訊精密完成了華麗轉身。
反觀富士康,依然深度綁定蘋果,一旦蘋果打個噴嚏,富士康就要感冒。這種單一客戶依賴的風險,在立訊多元化的對比下顯得格外刺眼,當立訊在汽車、AI、5G等多個賽道同時發力時,富士康還在為印度工廠的2.5萬個崗位培訓發愁。格局高下立判。
'給大陸賞飯吃'的狂言崩塌:制造業權力大洗牌來了
"富士康給大陸賞飯吃"——當郭臺銘2019年說出這句話時,恐怕做夢都想不到,5年后會被現實打臉打得這么響。權力的天平正在傾斜。蘋果已經把27%的iPhone訂單轉給了立訊,庫克甚至公開表示要尋求供應商多元化。
這對富士康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它不再是蘋果唯一的寵兒,意味著制造業的權力版圖正在重新洗牌。
而立訊精密,正是這場洗牌的最大受益者。從依附者到挑戰者,從配角到主角,這種角色轉換背后是什么?是技術實力的硬核支撐。當富士康印度工廠還在為50%的良品率苦惱時,立訊已經實現了接近100%的完美品質。
是戰略眼光的前瞻布局。當富士康把寶壓在地理多元化時,立訊選擇了業務多元化,從消費電子到汽車電子,從硬件制造到智能制造。
是企業文化的根本差異。郭臺銘的"賞飯吃"體現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而王來春的"鳳凰俊鳥"展現的是合作共贏的格局。這場洗牌才剛剛開始。技術密集型制造正在取代勞動密集型制造,多元化布局正在成為大型制造企業的標配。
在這個新時代里,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而中國制造業,正在從依附者變成引領者。立訊精密的成功,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勝利,更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樣本。它告訴世界:中國制造不需要任何人賞飯吃。
當郭臺銘在臺北的辦公室里看著這些數字時,他或許會想起當年那個在富士康車間里默默工作的女工。37年后,師生角色徹底逆轉。這不是偶然,這是必然。這是中國制造業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而立訊精密,正站在這個歷史的風口浪尖上,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制造的新高度。
未來屬于那些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的企業。在這場制造業的大變局中,立訊精密已經證明了自己,下一個挑戰者會是誰?答案或許就在那些正在車間里埋頭苦干的年輕人中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每一個夢想都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結語
師生關系的逆轉,折射的不僅是企業興衰,更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中國制造正在從跟隨者變成引領者。
技術實力將重新定義制造業格局,而那些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的企業,注定會在新時代中脫穎而出。
你認為下一個挑戰富士康地位的會是誰?在這場制造業的大變局中,什么才是企業生存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