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1年2月26日深夜,科威特80號公路上擠滿了逃命的伊拉克軍隊。
誰知道,美軍A-6E攻擊機的集束炸彈突然從天而降,10分鐘就把整條公路變成了地獄。
這種武器到底有多恐怖?為什么到現在還在引發全世界的爭論?
作者-水
10分鐘的死亡倒計時
凌晨2點,死神降臨。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定格了。車隊里的伊拉克士兵還在做著回家的美夢,完全不知道空中的殺戮機器已經鎖定了他們。
從科威特城到邊境薩夫萬鎮,這條80號公路上密密麻麻擠著2000多輛各種車輛,坦克、裝甲車、卡車,甚至連巴士都被征用了。
你能想象那個場面嗎?像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在沙漠公路上,每輛車都裝得滿滿當當。有的裝著武器彈藥,有的塞著從科威特"搜刮"來的電視機、冰箱,還有珠寶首飾。這些人估計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正在走向一條不歸路。
聯軍的偵察機早就盯上了這支撤退大軍。A-6E"入侵者"攻擊機率先出動,機腹下掛著致命的Mk20集束炸彈。飛行員透過夜視設備,看到下面黑壓壓的車隊,就像射擊場的移動靶子。
凌晨2點整,第一枚集束炸彈脫離掛架。200米高空,母彈突然打開,幾百顆子彈藥像鋼雨般灑向地面。瞬間的爆炸照亮了整個夜空,公路前端的車輛被炸得粉碎,后面的車隊立刻陷入混亂。有人試圖掉頭逃跑,有人棄車躲進沙漠,但大多數人被困在原地,成了活靶子。
接下來的8分鐘,就是一場屠殺。A-10攻擊機、F-16戰斗轟炸機輪番上陣,集束炸彈一波接一波地傾瀉而下。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沖天,整條公路變成了人間煉獄。
說到這里,你肯定會好奇,到底是什么武器這么厲害?
集束炸彈的"死亡密碼"
咱們先說說這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大殺器"。
集束炸彈這玩意兒,設計得真夠狠的。想象一下天女散花的場面,只不過散的不是花瓣,而是死神。一枚母彈里密密麻麻裝著幾十甚至上百個小炸彈,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套一層。
當母彈飛到目標上空200米時,定時引信開始工作。"啪"的一聲,母彈外殼炸開,里面的子彈藥立刻散開,覆蓋面積能達到幾個足球場那么大。每顆子彈藥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的專門對付坦克裝甲,有的專門殺傷人員,讓敵人無處可躲。
這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后果:傳統炸彈只能炸一個點,而集束炸彈能把一大片區域瞬間變成死亡地帶。
更要命的是,這些子彈藥并不是同時爆炸的。它們有著精心設計的延時引信,有的立刻爆炸,有的過幾秒鐘才響,制造持續不斷的恐慌。士兵們剛從第一波爆炸中緩過神來,第二波、第三波又接踵而至,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
哎,戰爭就是這么殘酷。但集束炸彈真正讓國際社會頭疼的,還不是它的瞬時殺傷力,而是那些沒有爆炸的"啞彈"。
據美國國防部自己的統計,每次使用集束炸彈后,都會有5%-20%的子彈藥無法正常爆炸。這些小東西散落在戰場各個角落,外觀看起來就像玩具或者小型運動器材,特別容易吸引兒童注意。一旦有人誤觸,后果不堪設想。你說可怕不可怕?
薩達姆當時肯定想不到,自己這一步棋會下得如此失敗。
一場800億美元的豪賭
薩達姆當時真是被逼急了。
1990年的伊拉克,剛剛結束了與伊朗長達8年的血腥戰爭,整個國家千瘡百孔。800億美元的外債像座大山一樣壓在薩達姆頭上,其中大部分還是欠科威特和沙特的錢。你想想,欠了人家這么多錢,還得厚著臉皮去借更多的錢,這滋味肯定不好受。
更讓薩達姆惱火的是,科威特竟然在石油問題上跟伊拉克較勁。當時伊拉克希望通過提高油價來緩解經濟壓力,科威特卻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產壓低油價。這就像在傷口上撒鹽,薩達姆覺得自己被小弟背叛了。
8月2日清晨,憤怒的薩達姆終于下了狠手。10萬伊拉克大軍越過邊境,坦克履帶碾過科威特的土地,短短兩天就把這個小國吞并了。薩達姆大概覺得,反正欠你們的錢,干脆連本帶利一起收回來。
但薩達姆顯然低估了國際社會的反應。聯合國立刻炸了鍋,美國更是如臨大敵。老布什總統一看這架勢,心想這還得了,立刻組織了一個30多國的"豪華聯軍"。
有意思的是,聯軍的作戰計劃分為三個階段:"沙漠盾牌"先防守,"沙漠風暴"后空襲,最后"沙漠軍刀"來個地面總攻。這套組合拳下來,伊拉克百萬大軍就像紙糊的一樣,瞬間土崩瓦解。
最戲劇性的是布什總統的態度轉變。2月26日,當"死亡公路"的照片傳到白宮時,老布什一看,心想壞了,這下玩大了。畫面太血腥,國內輿論壓力驟增,他趕緊在28小時內宣布停火。這大概是軍事史上最快的"剎車"了。
照這么發展下去,事情遠沒有結束。
技術與良心的拉鋸戰
說白了,這就是個兩難選擇。
軍方覺得集束炸彈挺好使的——一發頂十發,成本低效率高,打擊密集目標特別在行。海灣戰爭的戰果就是最好的證明:聯軍陣亡148人,伊拉克軍隊傷亡近10萬,這樣的戰損比在軍事史上都極為罕見。從純軍事角度看,集束炸彈簡直就是"神器"。
但人權組織看了直搖頭。這玩意兒不僅在戰時造成大規模殺傷,戰后還要持續害人幾十年。科威特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海灣戰爭結束后,境內遺留的集束彈藥子彈藥超過100萬枚,到現在都沒完全清理干凈。每年還有平民因為誤觸這些"啞彈"而傷亡,尤其是那些好奇的孩子們。
2008年,經過多年爭論,《集束彈藥公約》終于問世,明確禁止使用、生產和儲存這類武器。聽起來挺好,但問題是關鍵的幾個軍事大國都沒簽字。美國、俄羅斯、中國都表示"不約",理由很簡單:軍事需要大于道德考量。
2023年,烏克蘭沖突讓這個爭議再次撕開了傷疤。美國決定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立刻招來一片反對聲。英國、加拿大、西班牙等盟友都表示不理解,聯合國也公開譴責,但該提供的還是提供了。
你說這事兒怎么辦好?一邊是軍事效率,一邊是人道底線,兩邊都有道理,兩邊都不肯讓步。
技術在進步,集束炸彈也在"升級"。現在的新型號不僅能精確制導,還能根據目標類型自動選擇攻擊模式。聽起來很高科技,但本質還是那個"廣域殺傷"的老問題。
估計這爭論還得持續很久。畢竟在國際政治的游戲中,道德和法律往往要為現實利益讓路。集束炸彈的未來,很可能仍將在爭議中繼續存在。
結語
說起來也挺諷刺的,集束炸彈本來是為了快速結束戰爭、減少傷亡而發明的,結果反倒成了最受爭議的武器。
30多年過去了,"死亡公路"的圖像依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它提醒我們,在追求軍事效率的同時,不能忘記人道主義的底線。戰爭或許無法避免,但我們至少應該讓它變得更"文明"一些。
你覺得呢?當軍事需要和人道主義底線發生沖突時,應該優先考慮哪個?歡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