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南方都市報社正式宣布旗下兩大客戶端——南都新聞客戶端、N視頻客戶端合二為一、煥新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提到,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變革中,由于都市媒體在民生、交互等方面服務屬性更強,因而可以充分發(fā)揮服務作用,關注城市治理水平。“新型都市媒體,突出民生類、時尚化、年輕態(tài)、視頻化、交互性的定位,我覺得南都現(xiàn)在的思路是對的。我也特別期待你們在這一輪的媒體改革里,能夠起到示范和領頭羊的作用。”胡正榮說。
談媒體與城市更新
都市媒體應聚合服務資源,關注城市治理
煥新上線的南都N視頻客戶端,定位為民生類、時尚化、年輕態(tài)、視頻化、交互性頭部傳播平臺。胡正榮看來,這是符合都市媒體的準確定位,都市類媒體在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變革所做的探索,其最大挑戰(zhàn)并非技術,而是能否聚合大量的都市資源,包括新聞內容、政務服務以及為市民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資源等等。在他看來,當下媒體的定位應是服務業(yè)。“面向老百姓的服務到位了,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自然而然會上升。做好民生監(jiān)督類報道,是都市類媒體的優(yōu)勢。”胡正榮說。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其中強調要“以建設創(chuàng)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xiàn)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現(xiàn)代化”和“人民”是會議的兩個高頻詞。“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寫入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總體要求,“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列入城市工作重點任務。2024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zhèn),“優(yōu)化現(xiàn)代化城市體系”有著提綱挈領的意義。胡正榮看來,城市發(fā)展意味著中國下一輪GDP經濟增長的增長點,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媒體發(fā)揮服務作用,更加關注城市治理水平。
胡正榮將媒體比作城市的“神經系統(tǒng)”——即城市信息交匯中心。他認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對都市類媒體而言也意味著新的機會。在他看來,南都當前的定位方向是準確的,民生類、時尚化、年輕態(tài)、視頻化、交互性等定位,都是為老百姓提供服務,朝著打造獨具優(yōu)勢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發(fā)力。“理想的服務平臺應該能讓普通用戶實現(xiàn)多向‘對話’,并能在平臺形成有效的互動。”胡正榮說。
談媒體微短劇孵化
深化與頭部平臺合作,推動與千行百業(yè)聯(lián)動
煥新上線的南都N視頻客戶端,將進一步發(fā)力連接商業(yè)平臺,充分拓展傳播生態(tài)。此前南都發(fā)布了“百劇千行”共創(chuàng)計劃,即用三年時間,通過定制一批、社會征集遴選一批等方式,生產100部具有廣東元素的微短劇。“千行”指廣東的千行百業(yè),通過內容定制、品牌植入、切片引流、直播帶貨等方式,將微短劇與廣東名品、品牌國貨、非遺、文創(chuàng)潮玩、美食、農產品等高效結合,實現(xiàn)劇、產、銷、宣多端合作,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
“都市類媒體+微短劇的嘗試具有新意。”胡正榮看來,媒體服務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實現(xiàn),劇、產、銷、宣多端合作,并基于媒體平臺充分鏈接各個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和資源。“都市類媒體服務的優(yōu)勢,是做到讓老百姓在平臺上一站式解決需求。”在打通具體運營模式上,胡正榮認為,其一要深化與頭部平臺的合作,依托專業(yè)機構的制作能力與資源優(yōu)勢,打造精品內容;其二,推動與千行百業(yè)的聯(lián)動創(chuàng)作,結合各領域特色產出垂直內容,拓展微短劇的應用場景;其三,鼓勵基層群眾參與創(chuàng)作,支持“隨手拍”等大眾化內容生產形式,豐富內容生態(tài)的多樣性。
胡正榮建議,媒體探索微短劇領域的合作嘗試,還可以廣泛聯(lián)動自媒體及中小型創(chuàng)作公司。他提到,當前部分中小型微短劇制作公司雖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作活力,也受限于自身資源渠道,優(yōu)質內容難以獲得充分展示。“南都N視頻可以探索搭建二級或三級合作平臺,為這類創(chuàng)作者提供更廣泛的孵化空間,充分釋放其創(chuàng)作潛力。”胡正榮建議。
談AI技術與新聞實踐
深度判斷事實核查等仍須記者完成
南都N視頻客戶端煥新上線,重塑三大重心,其中之一便是做強深度報道內容陣地,聚焦調查報道、調研訪談及解釋性報道,注重提供事實增量、強化價值輸出,積極塑造南都影響力。“深度報道相當于新聞產品里的耐用品,乃至奢侈品,因而不能用流量作為唯一標準來判斷。”胡正榮認為,深度報道的需求與其受眾定位密切相關,目標群體通常有通過對問題的深度解讀、分析,來實現(xiàn)對趨勢預判的需求。一方面,深度報道的用戶群體具有特定性,另一方面,其產生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因而對于深度報道的流量表現(xiàn),完全不必焦慮。”胡正榮說。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迭代背景下,人機協(xié)同的采編生產成為機構媒體的新趨勢。談及AI技術,胡正榮強調,AI應被定位為提升服務質量的工具,AI可協(xié)助記者搜集資料、研究資料,并給出一些初級判斷,但涉及真正的深度判斷以及事實核查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最終仍須依靠人來完成,這是AI在新聞領域應用的前提條件。
采寫:南都記者 董淑云 董曉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