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政經版圖驟然變臉。僅三天內,歐盟、美國、加拿大牽頭,29國針對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密集出臺制裁。數據震撼:全球約45%的關鍵原材料供應鏈在這場風暴中受到波及。彭博社、路透社等權威機構均發出警告:全球產業鏈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再分化”。
三天之內,制裁潮席卷中國
7月16日至18日,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落地,兩家中國地方銀行被納入黑名單,涉及對俄羅斯金融系統的合作。美國商務部同時宣布,對中國陽極級石墨產品加征高達160%的綜合關稅,其中反傾銷稅達到93.5%。加拿大則在此期間宣布,對所有含中國冶煉成分的鋼鐵產品征收最高50%的關稅,額外加征25%的配額外關稅。29國在72小時內的協同“圍堵”,引發全球市場劇烈震蕩。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此次制裁表面針對俄羅斯,但兩家中國金融機構的“上榜”,直接切斷了中俄之間部分結算通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種“捆綁式制裁”將西方的地緣博弈推向了新高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強調,相關制裁將持續至俄烏沖突結束,且“不設后門”。
美國的動作更為直接。陽極級石墨,是新能源電池的核心材料。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2024年全球石墨產量中,中國份額超過65%。美國市場70%以上的電池石墨依賴中國進口。此番制裁,直接導致電池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特斯拉、松下等龍頭企業首當其沖。高盛最新測算,每千瓦時電池成本預計提高7美元,令美國新能源車戰略遭遇新挑戰。
加拿大的政策同樣頗具針對性。7月16日,加拿大總理卡尼宣布,所有含中國冶煉成分的鋼材,除現有關稅外將額外加征25%,配額外產品稅率最高達50%。加拿大鋼鐵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加拿大鋼鐵行業因美國貿易壁壘已損失超10億加元產值,大量企業裁員。業內普遍評價,卡尼政府此舉,實為“甩鍋”式轉嫁國內矛盾。
中方多線出招,精準制衡
中國方面的反應極為迅速。加方宣布新關稅不到24小時,中國商務部即宣布恢復進口澳大利亞油菜籽,這一舉措直接讓加拿大失去價值27億加元的龐大市場。此舉被《南華早報》形容為“戰略級反制”,精準打擊加拿大農業支柱。
與此同時,中國對包括釤、釓等在內的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美軍87%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F-35戰斗機每架含有50磅受管制稀土。中國稀土出口政策引入“一批一證”追蹤體系,并援引WTO安全例外條款,將稀土定性為“軍民兩用物資”。路透社評論稱,這一措施對西方軍工和高端制造領域產生了“立竿見影”的壓力。
多邊層面,中國加速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面對美國對柬埔寨紡織品征收36%關稅,中國與東盟簽署自貿區3.0版協議,將柬埔寨服裝納入零關稅清單。彭博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同比增長12.7%,自貿區新協議成為中國“穩鏈”關鍵。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在7月的一次閉門會議上坦言,盡管美國持續施壓要求在半導體領域脫鉤,但中國龐大的市場和材料供應能力“難以被替代”。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最新報告也證實,中國大陸半導體材料市場的全球份額已突破22%。
產業鏈重塑與地緣政治再洗牌
西方國家本輪制裁的動機高度復雜。俄烏沖突持續升級,西方在“經濟戰”中將中國視為俄羅斯的關鍵支撐。通過打擊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試圖切斷中俄之間的貿易和金融通道。
新能源與原材料領域成為新的博弈焦點。中國在全球石墨、稀土、鋰、鎳等關鍵礦物中占有壓倒性優勢。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關鍵礦產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占比超過60%。這也是美國、歐盟“圍堵”中國高端制造業與新材料產業的直接原因。
更深層次的動因,是西方對中國全球產業鏈控制力的“警覺”。美國加征石墨關稅的同時,在推進《芯片與科學法案》第二階段,試圖通過財政補貼鼓勵本土高端制造回流。歐盟也在推動“綠色協議”,試圖重組新能源產業鏈,減少對中國依賴。
但現實難題擺在西方國家面前。美國短期內難以自建石墨供應鏈,歐盟難以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脫離中國的結算網絡。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在最新發布的研報中,均對西方制裁可能帶來的“自損效應”提出警告:制裁將推高本土制造成本,并加劇全球通脹。
加拿大的局部“甩鍋”行為亦難以掩飾產業困境。美國對加鋼鋁產品加征35%關稅,導致加方不得不對中國“轉嫁壓力”。加拿大鋼鐵行業協會公開呼吁政府“不要在中美之間左右搖擺”,但現實利益使其難以擺脫“中美博弈”的夾縫。
全球多元化與供應鏈安全“雙保險”
面臨多重挑戰,中國戰略性調整全球供應鏈。自2024年以來,中國加速推進與中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貿易協定談判。2025年上半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增幅高達15.2%。中埃、中印、中非經貿合作正不斷深化,部分關鍵原材料出口已實現多元化布局,降低對歐美市場的依存度。
國家發改委在最新發布的《2025年產業鏈安全藍皮書》中提出,“關鍵原材料、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中國在高端制造裝備、自主知識產權材料領域的投資同比增長18.5%,一批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中方還積極推動區域自貿安排,強化國內替代產業。華為、中芯國際等頭部企業在人工智能芯片、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國內供應鏈“內循環”體系逐步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中國通過“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相結合,能夠有效抵御外部沖擊。
在多邊外交層面,中國持續主張通過世貿組織等國際平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強調,中方將根據國際規則和自身利益,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堅決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全球博弈升級,誰能掌控未來?
72小時,29國對中國的密集制裁,成為2025年下半年全球政經舞臺上最具爆發力的事件。全球產業鏈分化、地緣格局重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中方以冷靜、理性和高效的應對,展現大國戰略智慧。
西方國家的制裁并非“零風險操作”。全球多家智庫和投行均指出,制裁鏈條越拉越長,全球產業鏈風險同步升高。中國以多元化市場、技術自主創新和精準反制,穩步推進自身利益。
未來的全球經濟博弈,將不再是單一市場和政策的對抗,而是復雜多極、利益交錯的博弈場。誰能掌握關鍵資源、供應鏈安全、技術自主,誰將在新一輪全球博弈中占據先機。
這場制裁與反制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國的每一步應對,世界正目睹一個新型大國如何在風暴中穩健前行。
參考資料:歐對俄制裁名單含兩中資銀行,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2025-07-19 09:50·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