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7月21日,我外交部發言人宣布,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以及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這也意味著,鋪墊了數月有余的中歐峰會即將舉行。
為了辦好這場峰會,推動中歐關系向好發展,中方拿出了足夠的誠意。例如在經貿議題上,中方專程為歐盟企業的稀土出口申請許可設置“綠色通道”,在政治議題上,中方與歐方一道取消了交往限制。本月早些時候,王毅外長還親赴歐洲,與歐盟領導層以及德法兩國高層進行了交談。
不過整體來看,這次的會談氛圍并不好,這點其實從通告中“商定”二字就能看出。一般來說,出于禮節,中方作為這次峰會的主辦方,哪怕是雙方商定,在通告中都會用“應中方邀請”而不是直白的使用“商定”。這說明,此前中歐為這場峰會做鋪墊期間,雙方分歧仍然很大。但彼此都認識到中歐關系的重要性,所以還是決定舉行峰會。
中歐沒有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那究竟是哪些問題橫在中間,讓中歐峰會的會談氛圍如此冷淡?答案其實與兩個因素有關。
一個是貿易。近期歐盟領導層以及法國高層,一直在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钡难哉?,其荒謬邏輯不值一駁,但確實真實反映了當下歐盟面臨的產業焦慮。過去歐洲企業憑借技術、資金以及產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為最大的得利者,歐洲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占比大,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但近些年來,國際產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產業升級,“中國制造”正在擺脫“廉價”“低附加值”等標簽,歐洲企業何曾面臨過如此大的產業競爭壓力。既然正面競爭不是對手,就寄希望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打擊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甚至設置壁壘阻止中國產品進入。
例如這兩年中歐圍繞電動汽車的“反補貼關稅爭端”,明面上歐盟指責中企獲得了大量“補貼”,實際上是歐洲車企轉型滯后,產業競爭力不及中企,如果放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完全不是中企的對手。所以歐盟便想著通過加稅的方式,打壓中企競爭力,逼迫中企赴歐投資。
除了經貿分歧外,在安全議題上的分歧同樣也正持續沖擊著中歐關系。在歐盟領導層以及不少成員國看來,俄羅斯是他們頭號“安全威脅”,而中俄關系友好,所以便連帶對中方差生了敵意。尤其是在俄烏問題上,歐洲的敘事邏輯是:中國維持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往來,幫助俄羅斯渡過了經濟難關,所以一口咬定中國就是俄羅斯的支持者。
就在中方宣布歐盟領導層訪華消息前夕,歐盟在第18輪制裁中,再度將中企以及金融機構列入了清單。歐方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方的合法利益,而且還嚴重破壞了對話氛圍。其目的,無非想在對話前盡可能的制造籌碼。對此,我商務部明確回應稱,歐方的做法有違中歐領導人共識精神,敦促歐方立即停止有關錯誤做法,中方也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企以及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總的來說,中歐之間本應該本著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合作,尤其是在特朗普回歸的大背景下,中歐更應該強化合作。如果歐方仍要一意孤行,其結果注定是損人不利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