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央視財經報道,山西稷山縣政府在多個村莊投入230余萬元新建的23座高標準公廁,掛上了“鐵將軍”——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
建公廁,目的就是方便群眾,為什么要常年掛著鎖?從了解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公廁緊鎖是由于管護困難造成的,“建廁易、管廁難”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公廁為減少麻煩,索性不讓使用,有的公廁因缺乏管理費用,干脆一鎖了之,省心省力。
山西稷山縣政府造價10余萬元一座的高標準公廁卻常年關著門,該事件引發熱議。明明公用設施完善卻只在領導視察或村內活動時開放,平日村民仍被迫使用百米外“刺鼻異味撲面而來”的露天旱廁。村委會工作人員說“平時關閉廁所是為了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甚至要求“要使用請自己負責清潔”。
修建公廁本身是促進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一種方式。一個干凈整潔的如廁環境,輔以宣傳標語,能極大改善群眾的衛生習慣。以公廁為抓手,通過不斷潛移默化宣傳和黨員模范帶動,能幫助群眾改掉陋習。但是,給公廁掛上“鐵將軍”,難免有因噎廢食之嫌。
毋庸置疑,公廁掛上“鐵將軍”,也是一種懶政。常年掛鎖,“方便之地”咋讓群眾“不便”?不能讓“公共”二字,僅僅成為一個牌子,卻無法給公眾提供應有的服務。畢竟,管理公眾廁所的理念,關乎基層精細化管理,同時也折射著一地旅游形象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