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假如你去唐朝寫詩,想憑借文筆寫出點名堂,可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初唐有王勃、駱賓王這種天才,中唐你要和李白、杜甫爭輝,晚唐更是有溫庭筠、杜牧這些杰出詩人。
對于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別說寫詩留名千古了,就算在野史里都不一定有我們的名字。
可是卻有一個叫崔郊的窮酸秀才,僅僅憑借一首詩就成功抱得美人歸,這首詩還流傳至今,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個窮書生的愛情
故事要從一段悲傷的愛情說起,崔郊的姑姑有一個婢女,兩人日久生情,彼此深愛。
然而,姑母后來卻因為經濟困難,不得不將婢女賣給了一個名叫于頔的高官。可崔郊依然沒有停止對戀人的思念。
寒食節是唐朝的重要節日,類似于現在的清明節,人們會外出踏青,祭祀先人。
這一天崔郊來到于頔的府衙外,終于看到了久違的戀人,兩人四目相對,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說起。
封建社會,婢女不過是主人的私產,崔郊卻又沒錢為戀人贖身,身無長物的他只能寫詩一首贈予戀人,讓她好好保重:“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可是就連崔郊本人都不知道,這首《贈婢》居然會成為自己這輩子寫出的唯一爆款,不僅將自己的名字抬進了《全唐詩話》之中,于頔在看過這首詩之后,也深受感動。
先是恢復崔郊的戀人自由身,后又贈予他一筆巨款當作結婚錢,崔郊僅僅憑借這一首詩就實現了人生逆襲。
文學作品應該來源于生活
當然,這首詩的厲害之處并不在于它詞藻有多華麗,而在于它足夠“接地氣”,直接觸及了社會的核心問題:階級固化。
雖然在隋末就已經有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在實際執行下來里,門第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唐太宗李世民讓官員編訂一本《氏族志》,結果在《氏族志》里,就連他們老李家都只能算二流氏族,而對于這一點,即便是皇帝也無法生氣,因為這就是事實。
階級固化這個問題并不是唐朝或是封建社會獨有的,這是社會發展中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在中國文學史上,像崔郊這樣僅憑一首詩就流傳千古的詩人并不多見。
大多數詩人都是著作等身,有大量作品傳世,而崔郊卻只有這一首詩被后人記住。
所以好的文學作品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一首能夠觸動人心、反映社會現實的詩,遠比一百首平庸的詩歌更有價值。
在這點上,乾隆站在了崔郊的對立面。
乾隆皇帝一生作詩4萬多首,按照他活到八十八歲來計算,從出生開始平均每天就得作詩1.3首。
雖然詩作數量驚人,但乾隆自己也坦言并非每首皆親筆,一些作品是“臣僚代作”。
可這四萬多首詩卻連一首能夠和崔郊《贈婢》相媲美的,后世評價乾隆的詩是“多而不精”,在我看來已經是很給這個皇帝面子了。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br/>
這是乾隆皇帝寫的《飛雪》,大家想必也清楚乾隆作詩是什么“揍”性了,要不是因為這首詩的作者是皇帝,壓根就流傳不下來。
所以真正的文學作品應該來源于生活,反映現實。
只有那些能夠觸動人心、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才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流傳千古。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br/>
像崔郊這樣的窮書生有很多,他們有才華、有理想,但卻因為出身貧寒而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沒辦法追求自己的愛情。
結語
從崔郊的時代到如今過了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雖然皇帝換了又換,可社會還是那個社會,窮苦底層依然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直到一個小學教員喊出那句:“人民萬歲”,中國的窮苦百姓才第一次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像崔郊這樣的窮苦青年也能自由戀愛。
在過去,我們的文藝創作者就像是崔郊,雖然產量低,可他們總能排練出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
可如今的文藝工作者呢,反倒成了乾隆皇帝高高在上,每個月、每天都能有不少電影電視劇出爐,可是卻很少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真應了那句話:“事物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p>
參考:
崔郊-唐詩紀事全文原文-識典古籍
乾隆年均創作六七百首詩歌 上一次廁所寫四首詩--旅游頻道_權威全面報道旅游--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