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自治區級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行動示范區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在2000畝核心示范田里,采用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種植的玉米長勢喜人,經專家測算,預計單產將較周邊區域平均水平高出5%以上,這一突破性進展標志著當地玉米種植技術邁入精準化、高效化新階段。
密植調控破瓶頸 田間長勢現生機
盛夏時節,走進松山區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連片的玉米田郁郁蔥蔥,挺拔的禾苗隨風搖曳,展現出蓬勃的生長活力。與普通農田不同,這里的玉米植株排列更為整齊緊湊,通過田間觀察可見,每畝玉米株數已穩定達到6000株,遠超周邊傳統種植的4000-4500株水平。
7月17日,在松山區初頭朗鎮大酒缸村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拍攝的密植玉米。(李富 端木 王向東 攝)
密植可不是簡單增加株數,這里面藏著大學問。示范區采用的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是根據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需求,精準匹配水肥供應,實現 “按需供給”。在苗期控水促根、拔節期增肥促長、灌漿期調水保粒,每個環節都有科學數據支撐。
技術人員介紹,通過播前深松深翻、秸稈還田改善土壤肥力,選用耐密抗倒優良品種作為基礎,再配合全程精準管理,目前示范區灌溉水利用效率已提升10%以上。按照生長態勢預估,未來通過技術優化,每畝株數可逐步提升至8000-9000株,增產潛力巨大。
技術集成創模式 破解難題促轉型
松山區作為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區,長期面臨品種多雜、種植密度偏低、灌溉水源緊缺、肥料利用率低等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過去農民種地憑經驗,品種選不對、水肥跟不上,忙活一年產量上不去,傳統種植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為破解發展難題,松山區以示范區為載體,重點推廣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創新集成 “五統四控三提兩增” 技術模式。“五統” 實現生產標準化 —— 統一種植耐密優良品種,避免品種雜亂導致的生長不均;統一肥水管理,根據土壤檢測數據制定施肥方案;統一病蟲防控,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統一技術指導,組建專家團隊全程跟蹤服務;統一機械作業,確保種植深淺、行距一致。
“四控” 聚焦綠色發展 —— 通過控肥技術減少化肥用量,控藥措施降低農藥殘留,控水方案提高水資源利用,控膜行動推廣可降解地膜。在此基礎上實現 “三提兩增”: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15%,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最終達成增產增效雙重目標。
示范引領帶民富 技術推廣惠萬家
“以前總擔心種密了會減產,現在看示范區的玉米長得這么好,我也想試試。” 觀摩示范區的農民看著自家與示范區的玉米長勢差距,真切感受到技術的力量。松山區充分發揮示范區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的引領作用,通過田間學堂、現場觀摩、手把手教學等方式,讓農民直觀感受技術成效。
松山區組織技術人員包村包戶,把課堂開在田間地頭,從選種到收獲全程指導。目前已培訓技術骨干300余人次,帶動周邊5000余農戶參與技術應用。農民王通過技術人員指導,灌溉次數減少,化肥用量降低 ,長勢卻明顯好于往年。
據統計,示范區通過技術推廣,已實現標準化生產技術全覆蓋,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密植玉米種植2 萬余畝。初步測算,采用新技術的地塊畝均增收可達150元以上,既提升了糧食產量,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精準施策謀長遠 產業升級譜新篇
松山區的實踐是內蒙古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縮影。近年來,當地立足資源稟賦,將玉米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市場引導,持續推動玉米種植從 “粗放管理” 向 “精準調控” 轉變。
下一步,松山區將繼續擴大示范區規模,完善技術體系,計劃用3 年時間實現密植高產技術全覆蓋,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耐密品種培育和技術攻關,同時建設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降低農民種植成本。
隨著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的深入推廣,松山區正逐步構建起 “技術先進、綠色高效、農民增收” 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這片黑土地上的玉米田,不僅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更書寫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李富 端木 王向東)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