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即將被運往陜西安康制種場的原蠶繭。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振海 攝
如何用好有限的桑園,讓鄉親們的錢包再鼓一點,讓村集體的腰包再厚一點?陽城縣次營鎮在一粒粒淡黃色的原蠶蠶卵中找到了答案。
次營鎮是我省最大的蠶桑養殖鎮。桑園面積達9000余畝,年養蠶9002萬張,戶均養蠶4.3張,年產繭43.7萬公斤,養蠶張數、蠶繭產量占陽城縣整體的40%。今年,次營鎮引入陜西安康制種場,合作共建華北蠶桑優質種源基地,采用“農戶養殖+村級制種+中心加工+安康銷售”的全鏈條模式,發展原蠶養殖和制種,推動蠶桑養殖再上新臺階。
“次營鎮氣候條件優越,晝夜溫差大且無霜期長,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非常有利于桑樹生長和原蠶的發育。”選定次營鎮后,陜西省安康制種場的技術專家楊飛帶領團隊常駐次營,從種到養全流程指導蠶農養殖原蠶。
原蠶比普通蠶嬌嫩,必須是活蛹才能發娥制種,對養殖技術要求更高,因此市場價值也更高。“專家現場給我們‘把脈’,為我們指出問題并給出改進方法,還幫我們提前打通了市場銷路,極大減少了我們的壓力。”南次營村村民李軍說。
有專家坐鎮、市場開路,南次營村的村民紛紛開始試水原蠶養殖和制種。在制種的高峰期,小小的基地內,60多位蠶農一起忙活,場面熱火朝天。
不止南次營村,次營鎮北次營村、逯甲村等地的蠶農也在村集體的組織下,投身原種蠶養殖。蠶農們起早貪黑,像呵護寶貝一樣呵護著嬌嫩的蠶蛾。削繭、鑒蛹、暖蛹、出蛾、雜交、制種……一道道工序下來,潔白的蠶繭終于“破繭成蝶”,化為一粒粒充滿希望的淡黃蠶種。
日前,記者在南次營村的蠶種制種基地看到,一筐筐白色的蠶繭經過仔細驗收、稱重、登記后,被成功收購,有序裝車運往陜西制種;另一邊,一張張蠶布上也布滿了金黃色的蠶卵,無聲述說著本地原蠶制種成功的喜悅。
逯甲村村民張雪英往年只養一張春蠶,今年在專家的指導下,試養了3張皓月種蠶。“工作量沒增加多少,收入可漲了不少!”她開心地算著“增收賬”,“原蠶收購價19元/公斤,政府補貼后25元/公斤,比普蠶收購價格高出10元左右。今年養種蠶生產了51.5公斤,比養普通蠶多收入1500多元。”
今年以來,次營鎮首批成功飼養417張原種蠶,發展了82戶原蠶養殖戶、4個村級制種基地,原種蠶收入累計約70萬元,其中蠶農養殖收入約45萬元,集體組織制種收入約25萬元,相較普蠶養殖增收近3倍。
據了解,下一步,次營鎮將繼續深化與陜西安康制種場、山東廣通蠶種集團等國內蠶桑龍頭企業合作,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壯大“小蠶共育+分戶喂養+集體制種”新模式,推動原蠶養殖制種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道路,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振海 通訊員 裴囡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