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海軍旗艦“戴高樂號”航母在完成代號“克萊蒙梭2025”的印太戰略任務后返回本土土倫軍港,然而這場本應低調的歸航卻因法國海軍上將公然向中方發出強硬警告的表態掀起波瀾,并迅速引發國際輿論震動。
面對西方記者“為何不敢穿越臺灣海峽”的尖銳質疑,法方的表態不僅暴露了其戰略矛盾,更折射出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野心、實力局限與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
一場精心編排的發布會
法國將軍隔空喊話:有種你讓“戴高樂”號航母過臺灣海峽!這出戲,開場有多高調,收場就有多尷尬,它照出的不是中國的威脅,而是一個老牌強國在實力與野心之間,那搖擺不定的身影。
故事從法國土倫軍港的一場研討會開始,聚光燈下,剛從印太地區返航的海軍將領們,正向世界描繪著一幅英勇的圖景。
他們語氣強硬,宣稱法軍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了萬全準備,隨時可以“開火并摧毀敵人”,這句臺詞,充滿了火藥味,仿佛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沖突。
將軍們說,他們的“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西太平洋受到了中國海軍“前所未有”的關注,多達三四十艘中國軍艦,包括“山東”號航母編隊,都曾與他們“相遇”。
他們認為,這恰恰證明了法軍的強大,引起了“競爭對手”極大的興趣和緊張,而這種被對手視為心腹大患的感覺,讓他們“倍感驕傲”。
他們津津樂道于海上對峙的細節,當法軍艦隊穿過呂宋海峽后,一艘中國的054A型導彈驅逐艦便如影隨形,進行著近距離的謹慎跟蹤,在法國軍官的敘事里,這非但不是威脅,反而是一枚功勛章。
因為他們堅信,之所以沒有爆發激烈沖突,完全是因為“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的實力過于強大,形成了有效的威懾,讓中方不敢輕舉妄動,甚至,他們還解讀出一種微妙的“善意”。
法方認為,中方希望這次對峙保持低調,并且相比于對待美軍的強硬,中方對法軍的態度明顯要“柔和”許多,這一切,都被歸功于法蘭西的軍事實力和外交智慧。
聽起來,這是一次完美的遠征,一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案例,也很明顯,他們將中方的克制解讀為“默許”,然而劇本總有被掀開另一頁的時候,現實也遠沒有發布會上的獨白那般光鮮。
戴高樂號的現實困境
這艘被寄予厚望的“戴高樂”號航母,是歐洲唯一的核動力航母,聽起來名頭響亮,但它的技術缺陷同樣聞名遐邇。
由于核反應堆存在設計缺陷,它的最高航速僅有25節,被軍迷們戲稱為“海上蝸牛”,相比之下,常規動力航母的沖刺速度都能輕松超過30節。
更尷尬的是,就在這次雄心勃勃的部署期間,這只“蝸牛”還真的因為動力系統故障,在南海海域“趴窩”了,一度中斷航程。
不僅如此,在硬實力對比上,它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戴高樂”號滿載排水量僅4.25萬噸,其打擊群總噸位加起來不足9萬噸,而當時,僅中國海軍在南海部署的艦艇,總噸位就已超過15萬噸。
至于它搭載的24架“陣風”艦載機,面對已經換裝彈射起飛型的中國殲-15T,也被認為存在著代差,而這才是聚光燈外,那片真實海域上的力量天平。
軍事專家直言,法國試圖以“小噸位航母+強硬言論”刷存在感,實則暴露了其“打腫臉充胖子”的戰略焦慮。
法國的真實算盤
發布會的氣氛,被一名記者尖銳地打破了,那個問題簡單而直接,卻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了所有的豪言壯語:“既然‘戴高樂’號如此強大,足以威懾中國海軍,那你們自己,為什么最終選擇避開臺灣海峽?”
這個對于法國上將來說,略顯尖銳的問題,使得現場一度陷入沉默,而將軍們的回答也開始變得支離破碎,甚至相互矛盾。
他們先是解釋說,穿越海峽本身沒有“實質意義”和“實際效果”,仿佛這只是一次不值得的航線選擇,緊接著又坦言航線上存在“不安全”因素,而這無異于承認了威懾的失效。
隨后他們試圖用幾個月前的一艘護衛艦來當擋箭牌,稱法國軍艦早已執行過穿越任務,但他們沒說的是,那艘排水量僅2000噸的“普雷里阿爾”號,在穿越時被中國海警船抵近“護航”,全程都在嚴密監視之下。
最后他們又拋出了一個戰術借口,航母需要去琉球群島附近,策應一艘正在那里進行補給的護衛艦,因編隊后勤艦艇任務沖突而“無意穿行”。
對于一支遠離本土、后勤脆弱、缺乏持續作戰能力的歐洲艦隊而言,此時“碰瓷”無異于自陷險境,而這個理由,也讓之前所有關于“實力”和“威懾”的宏大敘事,都顯得無比蒼白。
法國的“刷存在感”困局
近年來,法國竭力在印太地區推行“戰略自主”,試圖通過與印度、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展現“全球影響力”,但現實是,其力量投射能力遠不及中美,所謂“震懾”更多停留在口頭層面。
此次戴高樂號印太部署,本質上是一場“政治秀”:既想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又不敢真正觸碰中國紅線,而這場“航母外交”的大戲,最終也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航行自由”作為尾聲。
一種是法國式的“航行自由”,它通過與美國“卡爾·文森”號、日本“加賀”號搞聯合軍演,試圖構建一個“小北約”式的海上聯盟,用挑釁的言論和姿態,在亞太地區刷一波存在感。
然而這種表演的背后,是法國國內超過六成的民眾呼吁政府優先解決經濟問題,使航母每公里高達2萬歐元的驚人運行成本。
另一種,則是中國式的“航行自由”,就在“戴高樂”號悄然返航的幾乎同一時間,中國海軍一支由075型兩棲攻擊艦領銜的強大編隊,在南海舉行了一場大規模奪島演習。
沒有太多的口號,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則更為直接,為這場鬧劇畫上了句號,臺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水,任何未經允許的外國軍艦擅自進入,都將引發嚴重后果。
結語
法國上將的強硬言論,與其說是“警告”,不如說是對自身虛弱的安全感的補償,而中國海軍始終以實力與克制維護地區秩序,面對挑釁,既不開第一槍,也絕不放棄捍衛主權的能力。
戴高樂號的返航,或許能為法國帶來短暫的“存在感幻覺”,但在真正的戰略博弈中,唯有實力才是決定話語權的基石。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
《“克萊蒙梭-25”航行路線圖》
《關于法國“克萊蒙梭25”印度太平洋部署的見解》——海軍新聞網站(Naval News)
《雙航母戰斗群赴西太演練,殲-15深夜起飛驅離外軍機》——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