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大連森林動物園內綠意盎然,但持續攀升的氣溫正悄然考驗著在此棲息的動物居民。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這些來自不同生態環境的動物們顯得從容不迫,它們早已在進化中發展出獨特的防暑降溫技能。從生理調節到行為適應,動物們用最自然的方式應對酷暑挑戰,演繹著生命適應的奇妙智慧。
河馬:水中的“降溫大師”
大連森林動物園河馬館內,河馬姐弟倆正愜意地泡在池水中。這種皮膚裸露的巨獸對高溫極為敏感,浸泡降溫是它們的“看家本領”。據大連森林動物園動物管理部技術人員張亮介紹,成年河馬體重可達3噸,卻能將龐大身軀幾乎完全浸入水中,僅露出鼻孔呼吸。水的導熱性迅速帶走體熱,而每天16-18小時的“泡澡時間”,不僅防止皮膚干裂,更成為其應對酷暑的核心策略。
犀牛與大象:泥漿與噴泉的雙重奏
犀牛與大象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應對高溫。犀牛緩緩走進泥潭,黏稠的泥漿隨著它的翻滾均勻包裹全身。這層天然的“防曬鎧甲”不僅能阻隔陽光直射,還能防止蚊蟲叮咬。
大象則用長鼻吸水噴灑全身,再扇動大耳朵加速空氣流動,促進體表水分蒸發。這一“泥”一“水”看似簡單的選擇,卻暗含生態智慧的精妙。
犬科與羊駝:微觀結構的散熱智慧
非洲野狗、狼等犬科動物的散熱系統極具特色,它們的汗腺主要集中在腳掌部位。當氣溫升高時,犬科動物會本能地頻繁舔舐腳掌,通過唾液蒸發帶走體表熱量。與此同時,它們會加速呼吸頻率,快速喘氣時口腔黏膜的水分蒸發進一步降低體溫。
羊駝在春季會褪去冬季厚重的內層絨毛,僅保留外層較薄的粗毛。這層粗毛既能阻擋陽光直射皮膚,又形成隔熱層,減少外部高溫對體內的影響。
綠頭鴨:腳蹼里的“散熱密碼”
“腳蹼散熱術”堪稱水禽界的精妙設計,綠頭鴨的腳蹼表面分布著密集的毛細血管網,當它們在水中劃動時,腳蹼與水流產生摩擦,加速血液循環,血液中的熱量隨之通過薄嫩的皮膚散入水中。
綠頭鴨還會頻繁地洗羽,它們用喙將水珠均勻涂抹在羽毛上,陽光照射下,這些細小的水珠迅速蒸發,帶走體表多余熱量。
鴕鳥:張嘴、沙浴與“錯峰出行”
鴕鳥通過快速張嘴呼吸,利用口腔黏膜的水分蒸發帶走熱量,同時展開翅膀以增大散熱面積。它們常躲避在樹蔭或灌木叢下,避免陽光直射。鴕鳥還喜歡在沙地上打滾,沙浴既能降溫又可去除寄生蟲。它們多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活動,以避開正午的高溫。
小熊貓與土撥鼠:晝夜節律的智慧
小熊貓是典型的“夜行性”動物代表。白天,它們會選擇樹洞或陰涼的巢穴作為避暑場所,通過減少陽光直射與肢體活動來降低熱量積累;等到夜晚氣溫回落時,才從藏身處出來活動覓食。小熊貓活動時會主動伸展四肢,通過增大體表散熱面積輔助降溫,同時還會頻繁舔舐毛發,利用體表水分蒸發帶走熱量。而土撥鼠則采用“減少代謝”策略,正午高溫時靜止在遮陰處或洞穴中,蜷縮成團減少暴露面積,仿佛按下了“節能模式”。
浣熊:與低溫表面“親密接觸”
浣熊會趴在涼石或地面上,通過皮膚與低溫表面的直接接觸快速傳導散熱。它們還喜歡在水邊活動,游泳或浸泡降溫的同時方便覓食,并通過快速呼吸和舔舐身體加速散熱。
人工輔助:
科技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盡管動物們擁有天然的防暑能力,大連森林動物園的飼養員仍輔以多種人工措施,如在動物場館安裝噴淋系統、提供冰塊、設置空調、更換夏季飼料、增設遮陽棚與風扇等。這些措施并非取代動物的自然行為,而是作為補充,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高溫天氣。
此外,飼養員們還會根據動物種類和習性靈活調整降溫方案。例如,為羊駝提供充足清水確保其隨時飲用,搭建遮陽棚或種植樹木提供陰涼,保持圈舍通風良好并視情況使用風扇促進空氣流通,夏季更精心修剪羊駝的毛發,既保證散熱效果又避免皮膚曬傷。針對鸚鵡則提供新鮮涼水并定期更換、添加冰塊輔助降溫,用噴霧瓶向其周圍或羽毛噴水,籠內放置淺水盆供其自行泡水降溫,同時提供西瓜、黃瓜等高含水量食物補充水分,通過“自然本能+人工輔助”的方式,幫助動物們更舒適地應對高溫天氣。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肖崟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