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正能量”這三個字,我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但凡你敢說點真實的感受,比如“累了”、“撐不住了”、“這有點不公平”,立馬就有人跳出來指責你:“你這是負能量!”
好像人不能有情緒,不能有懷疑,只能一邊忍受,一邊陪笑,一邊鼓掌。
可人不是機器,情緒、質疑、疲憊,本就是人的基本權利。
否認這些,才是真的反人性。
所以,“正能量”這個詞,真不是個什么中性詞。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正能量”這個流行詞的“發源地”,是有跡可循的:來自深圳宋先生。
那位熱衷于讓女員工在宿舍定期“匯報情緒狀態”,一言不合就要當眾“糾偏”的老板。
只要女員工說一句“我很累”,他就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你:“你身上充滿了負能量。”
接下來,就輪到他親自“談話”了,說要把他體內的“正能量”輸入到你身體里,中和掉你的“負能量”。
在這些“正能量”人士的語境里,疲憊是錯的,抱怨是錯的,悲傷是錯的,甚至同理別人的痛苦也是錯的。
這正是“正能量”這個詞的可怕之處,就是它綁架了我們的表達權。
你只有陽光燦爛、奮斗不息、笑對一切,才配叫“正能量”,哪怕你正在流血,哪怕你已被榨干。
當然,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負能量,這些說法從來就是被定義的,握在一小部分手里的工具罷了。
02今天,這個號的第一篇文章,不想敏感,寫寫這幾天極目新聞的一則報道:
7月20日,有山西網友發視頻稱,在五臺山黛螺頂,有一位中年男子登山時突然暈倒。
據視頻發布者21日向極目新聞記者透露,事發時間是7月19日上午10點多。
當時他正在爬山,眼看就要到黛螺頂,突然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倒下。“應該不是天氣原因,當天山上只有十幾度。”該網友說。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120、119、110趕來之前,有不少素不相識的游客加入搶救:
有人跪地進行胸外按壓,有人掐人中,還有一位男游客做了人工呼吸,大家都在盡力施救。
事發后,男子的同伴第一時間撥打了急救電話。
等到急救人員趕到山頂,經過多方確認,這名男子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遺體最終由消防人員用擔架抬下山。
急救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按正常線路上山,至少要一個多小時,因為游客多、道路擁擠。
但他們選擇了從陡峭的后山抄近路,連爬帶跑,僅用半小時就到達現場。
當他們趕到時,現場已有多名游客、包括醫務人員,完成了多輪搶救。
這名男子今年50歲,是外地游客,有高血壓病史。
有游客在網絡上發文說:“黛螺頂上親眼目睹一位生命的隕落,那么多人接力急救都沒有挽留住他。下山途中,碰見消防員抬著擔架經過身邊,看著被白布蓋著的身體,心里只有惋惜。他是誰的兒?誰的夫?誰的父?這一個人倒下,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天塌了。”
看到這,我想寫點東西。
不是為了煽情,而是想認認真真說說,到底該怎么看待這件事?
03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條新聞,可能會想當然地以為“是不是天氣太熱中暑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
事發當時,山上只有十幾度,不熱。
而死者,是一位50歲的外地游客,已有高血壓病史。
而五臺山黛螺頂,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出了名的陡。
一路臺階上去,高差明顯,強度并不小,很多年輕人都得停下來歇一歇,更別說中年人了,而且還是抄近路從更陡的后山連爬帶跑。
所以這并不是一個毫無預兆的“突然死亡”,它更像是一次身體極限被悄悄推過界限之后的崩潰。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誤區,覺得自己“不至于”“還扛得住”。
但高血壓、心臟病這些事,往往就是在“不至于”里走向“無法挽回”。
這可不是開玩笑,很多人旅游,有一個很現實的特點:
不太講“量力而行”。
甚至,“誰說不爬”的人還會被視為“掃興”“膽小”“矯情”。
有的為了登頂打卡,有的為了“不虛此行”的執念,還有的,是把朝圣當成了苦行。
一個成年人,在我看來,說實話沒必要這樣。
其實不需要靠挑戰生命邊緣去證明“自己還年輕”,也不應該被情緒裹挾著非得完成什么“儀式”。
尊重身體的極限,不是懦弱,是成熟。
這位中年人,出發前心里是不是也有過遲疑?
是不是也曾想說“算了我就不去了”,但最后還是跟著走了?
不管有沒有,只是這一跤摔下去,代價太大了。
04
整件事讓我最難忘的,不只是他的離世,而是現場那一群拼命施救的陌生人。
在現在見到老人摔倒糾結扶不扶的世道,我們可以看到:
有人跪在地上一壓一壓地做心肺復蘇,膝蓋磨破了也不在意; 有人輪番掐人中,只為哪怕多爭取幾秒; 有人做了人工呼吸,有游客在一旁焦急地撥打急救電話,還有游客自發在山道兩頭攔人、讓道……
實屬罕見,讓人動容的,是無數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瞬間。
像報道中提到,救護車要爬山,他們干脆抄小路,120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是連爬帶跑30分鐘才趕到,趕來時,游客中已經有醫護背景的人做了多輪搶救。
是的,他最后還是沒能留下來,但那種“為了救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大家一起上”的場面,真的讓人感動。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好結果,但每一次努力,都值得被記住。
當然,不能一味靠“人好心善”來抗風險。
黛螺頂是知名宗教圣地,也是熱門旅游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爬山。
能不能在登山口就設置醒目的健康提示?
能不能有風險提醒,明確告知“有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請謹慎登頂”?
更進一步,能不能安排專業急救點、常駐醫護人員、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等基礎設備?
這些其實在我看來,都不是很難的事,但每做一步,下一次,就可能多救回一個人。
很多時候,一個人倒下去,不光是身體,還有一個家庭的命運也可能就此改變。
所以,我一直有這么一個觀點:
出去旅游,安全是最大的前提。
量力而行,也是對自己和家人最深的負責,像有高血壓、心臟病,真的不能硬撐。
可以朝圣、可以打卡、可以拍照,但最好別逞強。
這件事沒有奇跡,但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底色。
那些奮力搶救的普通人,無需被神化,他們不是“英雄”,只是用本能回應了另一個人的倒下。
在人性冷漠的今天,他們代表了最正常的社會秩序:
一個人有危險,另一些人盡力救援。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因。
而那位中年男子的離開,哪怕已經無法逆轉,也可以為一部分人換來更清晰的提醒:
每一個“還可以”的瞬間,可能正在默默透支未來。
別太相信身體的沉默,也別太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信仰可不是硬撐,而是自知,知道自己的極限,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哪怕身邊人都在往上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