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能源車勢頭很猛,大家都在討論“銷量飆升”、“技術飛躍”、“國產車崛起”。
但有個細節,很多人可能沒注意:
現在的新車,尤其是國產新能源車型,基本都很少配“國產輪胎”了。
就拿小鵬、極氪、蔚來這些品牌來說吧——
稍微高一點的配置,不是米其林就是馬牌、固特異,清一色是外國品牌….
國產輪胎的身影,幾乎看不見。
說來也奇怪了:
現在的電車,從電池到電機再到車機系統,幾乎全是國產自研的;
為什么到了輪胎這一步,卻要搞特殊化呢?
聊到這個問題,有人會覺得,這和“品牌形象”有關。
說白了,現在的新能源車是造得挺高級的,配置也不低;
但要是看到輪胎是國產的,怕消費者當場勸退,覺得“不夠檔次”。
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背書”——
用個國際大牌輪胎,就像給整車貼了個“認證章”,看著就靠譜,能讓人更放心下單。
聽上去好像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稍微一想,就有點站不住腳了。
因為現在的電車,從電機、電控到電池,幾乎全是國產自研的,大家照樣買單、照樣叫好;
怎么一到輪胎這一步,國產的就不行了?
可見,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原因其實在于:
電車的輪胎,跟油車壓根不是一個標準,對性能的要求,真的高了不止一截。
當然,這不是說國產輪胎不行。
事實上,國產輪胎這幾年進步飛快,抓地、濕地、噪音、舒適性各方面,早就甩掉“土胎”的帽子了。
像很多傳統油車上,國產胎用得好好的,也沒聽誰大范圍吐槽過。
但問題是——放在新能源車上,這套標準,就不太夠用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方面,是因為電車太重了!
別看現在大家都說“電驅系統結構簡單、效率高”——可電池太沉了啊。
隨便一輛中大型純電車,車重就能輕松上兩噸,甚至2.5噸。
就這個重量,對比同級的油車,重出兩三百公斤都不稀奇。
車一重,對輪胎的負載和耐久性要求,自然就高得多:
你得能扛得住、壓得穩、剎得牢,還不能加速磨損、快速老化——這對輪胎來說,就是個巨大的“隱形負擔”。
而且別忘了,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一上來就是400牛米、500牛米的扭矩。
起步就能“推背”,加速一腳電門就竄出去——這種瞬間爆發力,對輪胎的抓地力和結構強度,是實打實的挑戰。
所以輪胎要是不夠強,真可能一個急剎就“磨毛邊”,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安全隱患。
這時,問題就來了:
國產輪胎雖然進步很快,但在高扭矩、高負重的適配性上,確實還有點差距。
尤其是在極限條件下——比如連續高速過彎、緊急制動時的表現,和國際大牌之間,還拉著不小的差距。
考慮到這點,所以新能源車上,就很少用國產輪胎了。
另一方面,電車對“靜音”和“能耗”的要求也特別高。
以前的油車,發動機本來就吵,哪怕胎噪大點,也不容易被察覺;
可現在電車開起來沒聲音,哪怕輪胎多一點點噪音,車里就立馬聽得一清二楚。
而輪胎偏偏是噪音的主要來源之一。
所以想要整車靜音表現好,輪胎必須要“安靜”。
不僅要花心思優化花紋、橡膠配方,還得控制共振頻率,甚至內壁還要加吸音棉——這些都不是隨便就能做好的。
而另一個更關鍵的,是“滾阻”。
新能源車本來就對續航敏感,而輪胎的滾阻一旦偏高,不光跑得慢、也更費電。
數據上看,輪胎滾阻每提高10%,整車能耗就可能上升2%左右。
對純電車來說,這就是實打實的“續航殺手”。
這也是為啥你會發現:
很多主打長續航、強調高效的電車,輪胎幾乎清一色是“低滾阻”國際大牌。
不是為了什么“身份感”,而是——它們真的能讓車多跑幾十公里!
你可以說貴,但它真的值。
而這些細節,就是很多國產輪胎目前還沒辦法全面做到的地方。
這也解釋了:
為什么從電機、電池到座艙系統,全都是國產;
可唯獨輪胎——一到中高配,就還是得靠國際大牌兜底。
總的來看就是:
你以為輪胎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部件,換個“牌子”就行?
可真到了電車身上,它反倒成了“最難的一環”。
車可以電動化、智能化,能卷的地方都卷了;
唯獨輪胎——這塊和地面唯一接觸的東西,偏偏最講基礎功力,最沒法“短平快”。
所以別再奇怪為什么電車寧愿全身國產,輪胎卻還用進口。
不是它不愛國,而是國產輪胎還需要進一步沉淀,去攻克電車使用上的難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