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銀龍魚”
“我們這的憋佬仔,脖上喜歡掛玉牌”
對不起,這個夏天,如果你還沒聽過這兩句歌詞,恐怕就要被開除“互聯網籍”。
這些咒語般的歌詞,出自98年生的廣東惠州新人rapper攬佬(SKY ISYOURGOD)。原先在樂評界小火的他,今年靠著《大展鴻圖》《八方來財》《因果》等神曲在海外“火箭式”躥紅。目前以月聽眾數破400萬的成績超越周杰倫(300萬),沖上了全球最大流媒體音樂播放平臺之一的Spotify華語歌手人氣的榜首,還在最近登上《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封面。
這股席卷全球,卻又土嗨到洗腦、有人討厭有人愛的旋律,很容易讓人想起13年前的夏天,那一曲歌詞魔怔、旋律洗腦的《江南style》。
拿攬佬和PSY(鳥叔)比,是因為他們的代表作都將成功人士的油滑腌入了味兒。具體點來說,若要將前者的音樂人格化,大概會是一個開虎頭奔、戴金勞、出入高級SPA會所的暴發戶,又或是《英雄本色》里用美鈔點煙的小馬哥。
攬佬/圖源:@Views_Official
對于廣大洋人來說,聽懂幾成歌詞不重要,只要抓住個大概的意境,再佐以一個上頭的beat,他們就能像吃了云南菌子,陶醉得“不知天地為何物”。
“Understanding 0% Vibing 100% ”(完全不懂,但氣氛拉滿),在《大展鴻圖》MV的油管評論區,最高贊的回復如是說。
當走在流行工業前線的K-pop,還在為“闖美”犯難時,來自東方的神秘說唱,就這樣以一種粗糙、野蠻、土嗨的狂歡模式,同步掀起了全球文化風潮。恐怕連剛發新專的小天王比伯,見狀都要感嘆一句“swag”(酷斃了)。
土到極致就是潮
“攬佬”起源于客家話,和粵語中的“撈仔”接近,帶些暗戳戳的貶損。作為藝名卻又順口,好記,帶點江湖氣,和rapper玩世不恭的態度相稱。
盡管成名,但攬佬的出身絕非“爽文”。在坊間的傳聞是:他曾就讀于四川傳媒學院表演系,跟過組,當過電工,還在直播間賣過老干媽。最窮的時候,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連付房租都要刷信用卡。
做說唱不一定有前途,但總在基層揾工,改命是肯定沒指望的。于是2023年,發行完首張錄音室專輯《順風順水順財神》后,攬佬便辭職開始all in說唱。
對于非說唱愛好者而言,要想立馬get到攬佬的創作談不上輕松。他的唱法夾雜著塑料廣普,像在大白天說夢話,自帶一種“防偽標識”的微醺感。《大展鴻圖》的MV里,他戴著墨鏡、手串和金鏈子,有種剛簽了上億合同的自信。
這也正是為何,攬佬在海外吃香,在國內也有一些主流獎項背書(《八方來財》被評為去年網易云音樂中文說唱音樂獎的年度單曲),但提到他的音樂,網上仍存有爭議,最常見的聲音是“土”。
罵歸罵,戲謔歸戲謔,將任何現象級傳播的音樂歸類成“土”,恐怕都失之草率。或許更該問的是,為什么中文說唱養晦多時,偏偏是剛入行的攬佬成了班上最出息那個?
要正經分析攬佬的音樂,就得提到“孟菲斯說唱”(Memphis Rap),這種風格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南部,特色是廉價鼓機和低保真(lo-fi)音色,喜歡用同一段riff在人耳邊摩擦,制造出鬼魅又迷幻的氣氛。
說唱圈向來是有門戶之分的,和追求高預算、精致編排、韻律感和敘事性的流派(如東岸的BoomBap)相比,孟菲斯說唱由于錄音設備簡陋,歌詞內容常關涉暴力、幫派、毒品等元素,一直被框定為美國底層黑人社區的象征。
圖源:Unsplash
到了攬佬這里,孟菲斯說唱和嶺南風俗碰撞后,誕生了意外的、在中文說唱圈罕有的奇效。很多專業人士分析,雖然他的歌初聽沒什么營養,但在制作層面,尤其是對beat和flow的駕馭相當講究且有水準。正是這種個性化的挪用,讓他掙脫了刻板的“師夷長技”,得以確立起自身“國產21 Savage”(孟菲斯說唱代表人物)的形象。
與其將攬佬的成功理解為一種洞見性的美學選擇,不如說是靈魂深處泛起的共鳴——美國地下青年的硬核直給,碎碎念式的節拍,成為劃過大腦皮層的閃電,橫跨數十載時空,擊中了在另一個國度掙扎的后生仔。
同樣值得玩味的,還有攬佬歌中反復出現的意象,看似是AI隨機縫合的產物,但細品便會發現,里面暗涌的白描功力和高度概括化的技巧,聽感仿佛“跌入”了千禧年間粵語區的時政專欄,或者周星馳古惑仔等經典港片,比起同行們對票子房子馬子流水線的供奉,簡直活人感拉滿。
攬佬
這倒也合理,畢竟,攬佬除了音樂天賦,最不缺的就是社會履歷和生活化的素材。如果哪天他丟掉rapper的頭銜,最適配的新工作可能是去《故事會》開個專題連載,繼續用小人物的腔調,痛快瓦解掉主流、精英的話語壟斷。
可以說,從編排、文本再到劣質PS做工的專輯封面,攬佬的“藝術人設”始終都是聚焦而完整的,且主打一個后現代拼貼。能將各色調味料摻入原創的嘻哈精神,炒制出時尚、有機的融合菜,這絕對是種本事,也是他獨步樂壇的底氣和自信。
在地文化宣傳大使
長久以來,嶺南文化在海外的輸出離不開幾種主要媒介:粵菜、流行文化(港片)、早期移民社群建立的宗祠和同鄉會等等。如今,攬佬也靠著硬實力擠進了功勛榜。
在TikTok和油管上,翻跳“來財舞”已成現象級事件。有了AI施法,“攬教”的信徒不一定是普通人,也可能是侃爺(Kanye West)、公鴨(Drake)、喇嘛(Kendrick Lamar)等彼岸的大咖homie,甚至嬰兒和貓咪。
很難講官方對于攬佬“新晉文化大使”的角色,應當抱以何種心情和立場。但,如果要挑出一個值得做比較的對象,那五條人是肯定逃不過的。
五條人/圖源:@五條人WUTIAOREN
對樂迷來說,這兩者有太多共性:從邊緣奇襲突圍,受惠于市井、草根、接地氣等標簽,都有種腳踩人字拖出門的“廣式”松弛感。那么攬佬的爆火,是否約等于“五條人的夏天”2.0?
答案恐有些微妙。五條人當年能出圈,很大一部分靠的是仁科和阿茂在綜藝、采訪中無死角的性格魅力展示。這兩個既熱愛“城市找豬”、又關心豬肉價錢的小鎮青年代言人,活脫一副未經馴化的樣子,社會學的觸覺和神經格外發達,創作帶有紀錄片般粗糲、蓬勃的紀實色彩。
因此,當他們跑去賈樟柯的《風流一代》里演龍套,觀眾不會有絲毫違和感。另一方面,這種從海豐濕潤、燥熱的物候里滋養出的邊境民謠,更像是個偶發的、猜不透摸不著的變數,是“只可意會”的浪漫吟游詩——在被贊美的同時,注定難擁有更大的舞臺。
五條人在電影《風流一代》中客串
反觀攬佬,身上有著更多被時代恩寵的特質,像極了你大舅轉發到家族群的爆款小視頻,或是短劇。比起取悅狹隘意義上的“文青”,他想要的是滿足人們在動物園圍觀的好奇心,傳遞出看似矛盾、割裂的身份認同宣言。
A面的他,是傳承中華文化瑰寶的博主,會將粵劇經典《帝女花》、潮汕童謠《天頂一粒星》、86版《西游記》的天庭BGM用作歌曲采樣,也是朋友圈里那個打雞血的創業小伙,為了“發財夢”求神拜佛,改名轉運,鼓搗一切風水和玄學元素。
在B面,他則是敬業的毒舌評論員,上懟買綠化帶爭項目疏通關系的黑心企業,下踩沉迷借貸六合彩的賭鬼,幾乎把珠三角和粵東地區之怪現狀掃射了個遍,搭配上孟菲斯說唱壓抑的氛圍,堪稱“古典恐怖大全”。
盡管歌詞寫得直白露骨,但對攬佬來說,他的出發點并非純粹的diss抑或flexing(顯擺),更像是在酒桌上推杯換盞之際,趁興吹下水,分享自己從小積攢的見聞。
攬佬/圖源:@攬佬SKAIISYOURGOD
老廣生意人,是個基數相當龐大、遍布全球各地的群體,也是地域性社會轉型的樣本。得了早年改革開放、經商下海的蔭蔽,他們大都深諳人情面子上的規則,也是闖碼頭、逐商海的好手。但在血緣和宗族倫理的糾纏下,這種所謂的“成功學敘事”也不可避免沾了幾分灰色。
回到根性上來講,如果說五條人代表的,是在抽離了原有的生活經驗后,于腦海中重新構建起“人”的鄉愁,那么攬佬則承載著對“物”的想象,一種被時代催眠、浸泡到微有些發脹的幻夢。
他從不掩飾自己的拜金和“淺薄”,卻又幾乎是無意識地,吐露了對“社會墮落”的反諷和不信任。正是這種既清醒又自洽的狀態,在“陰間濾鏡”之余,為一代人的精神狂飆留下了宿命式的寫照。
中文音樂,出圈靠“抽象”?
迭代到2025年,鳳凰傳奇有了新的版本:那藝娜和攬佬。兩個“樂壇紫薇星”的走紅,堪稱讓人迷惑的年度文化事件。
他們在網上的前呼后擁,結合今年以來《跳樓機》等神曲的蔓延,無形間加固了那個悲觀的論調:華語樂壇已經徹底沒落,認真發歌無人睬,唯有抽象得民心。還有些聽眾會去周杰倫的評論區燒一把紙錢,吶喊“樂壇完蛋了”。
但要認真說開去,無論那藝娜還是攬佬,其成功并不具備絕對普適的參照意義。他們的音樂根植在時代情緒的眷顧和選擇之上,更側重于功能性、場景性,也因為內核夠有“沖擊力”,才能讓輿論為之躁動。
從一個普通的湖北農婦,到“蘇維埃帝國最后的玫瑰”,那藝娜的Diva之路,可謂精準詮釋了當代年輕人對無意義的渴望。在前期,這種追捧多少還帶有些審丑般的趣味,而今隨著團隊運作和包裝的成熟,不少路人都被垂直圈粉,并體會到了“大齡養成系”的新鮮感。
同為“亞文化反抗先鋒”的攬佬,沒走全力配合、娛樂大眾那一套,而是靠著“講故事”來拉票,將自己的“嶺南孟菲斯”品牌打響。
如同網友所說,以攬佬活泛的腦袋瓜,就算放著rapper不做去搞產品和運營,想必也會有番出息。他太懂得受眾聽到哪些內容,會被激出渾身雞皮疙瘩,那就是普通人和財富、命理、卦象周旋的一生。
正是由于在社會流動性趨緩的當下,私有的判斷和價值難被評估,加上過度思考帶來的風險,人們才習慣了鉆進某種集體性的身份圖騰里,來重建掌控感和辨識出自身的坐標。這讓人想到去年獲網易云音樂中文說唱音樂獎的另一首年度單曲,“河南說唱之神”的《工廠》。
打工子弟的困頓,和南洋生意場上的左右逢迎,從描寫階層到審美似乎是相悖的,但在被互聯網的語境潤色后,都成了平凡人投射情緒的放大器,用來輸出共鳴,為日常的吐槽和虛無找到支點。在這里,“抽象”有了被理解的可能。
自然,和受訓經驗豐富的傳統偶像比起來,“素人網紅歌手”總有些醒目的職業污點。那藝娜從早期的身份造假,到巡演現場假唱,沒少給網友提供樂子。攬佬則被爆出私德有問題,前女友還下場寫了首diss track。但在網上,調侃的比重更多,很少有人揪著類似的事不放。
那藝娜
這無關公眾道德的認知,而是對于很多莫名走紅的人,網友本就寄予了相當的包容度。在意義貧乏的環境下,他們的存在如一劑抗抑郁藥,能帶來暫時的解脫和慰藉。
對這些人而言,學會“與民同樂”,不介意被玩梗,編成各種辣眼睛的meme,是在互聯網混出頭的必備素養。在厭倦了苦大仇深的批判和口水拔絲后,人們需要的,也正是這種真誠、輕巧的黑色幽默,能瞬間撂倒對方辯友的嚴肅和尖銳。
對此,攬佬是足夠聰明和有覺悟的。成名后的他,沒有轉身背叛勞動者,還在接受采訪時辟謠“靠版權賺了1.2億”,稱目前只實現了外賣自由。
也有人看完視頻,質疑說“都穿上Gucci了還演”。所謂富貴險中求,對于拿捏聽眾的爽點和痛點,攬佬有自己獨創的心得,但爆款文寫多了,總歸難擋舒適區、套公式的誘惑,更甚還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
攬佬
不過,現在擔心這些還太早。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在煙消云散,新晉“華語一哥”要做的,不過是對著廣大拼好飯用戶伸出手:
來財,來財,管那么多干啥,跟著搖就完事了。
作者 |鄒迪陽
編輯 | 吳擎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八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