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美財長貝森特還對華釋放善意,美國愿意與中國談判,后腳美駐華大使就要求中國立即釋放被中方限制離開中國的美高管,并威脅此舉威脅中美關系。中方不予理會,特朗普迅速祭出殺手锏,通過“臺灣沖突嚇阻法案”以逼迫中國。
7月21日,一則新聞打破了中美外交的短暫寧靜:一名美國商務部雇員和富國銀行董事總經理毛晨月在華被限制離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美方強烈關注。
其中,富國銀行的毛晨月因涉嫌刑事案件被中國依法限制出境,中國外交部迅速作出回應,強調這是司法程序所需。至于美國商務部人員,據外媒猜測,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具體案情尚未公開。
然而,美國方面并不買賬。就在中國公布情況的同一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立刻站出來強硬發聲,稱“中國的出境禁令可能危及中美雙邊關系”,并“敦促中國立刻放人”。這番措辭,帶有濃重的外交施壓意味,甚至暗藏威脅。
這還不算完。就在外界普遍認為雙方有望開啟新一輪對話之際,特朗普陣營突然出手,推動眾議院通過所謂的“臺灣沖突嚇阻法案”,赤裸裸地將中國內政議題武器化,試圖施加更大的輿論和政治壓力。
面對美國的強勢喊話,中方態度非常明確:依法辦事,平等對待,不因當事人國籍而偏袒。
實際上,中國近年來在司法問題上始終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對外籍人員的處理,不會因為其外國身份而給予特殊照顧。毛晨月被限制出境,就是因為其涉案,與其美國身份無關。
而這也恰恰反映出中美之間對“司法獨立”理解的根本差異。美國一方面在國內動輒以“國家安全”名義任意抓捕華人,例如孟晚舟事件、近期中國芯片專家在意大利被拘留事件;另一方面卻要求中國在司法過程中“網開一面”,實質上是雙重標準在作祟。
更重要的是,當前正值中美即將進行雙邊談判之際,美國卻在這節骨眼上不斷給中方施加壓力,不僅不利于營造良好的談判氛圍,反而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這種“談判未起、博弈先行”的做法,難免令人懷疑其真正目的。
眼看“放人未果”,特朗普方面迅速出招,拋出一個老劇本:臺灣問題。
7月22日,美國眾議院快速通過“臺灣沖突嚇阻法案”,要求白宮在臺海沖突發生時公布中國大陸官員在美資產信息。這一法案內容早在拜登任期內便多次被提出,但始終未成氣候,如今被特朗普陣營“炒冷飯”,再度掀起敏感議題,顯然是有備而來。
這一舉動表面上看是對中國施壓,實際上則是特朗普在打“國內牌”:通過強化對華強硬形象,迎合部分美國選民的情緒,穩住自己國內支持率。此外,也可以通過此舉制造籌碼,以接下來和中國談判。
但問題在于,美國真的能通過這種方式阻止中國的戰略行動嗎?中國早已表態,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任何形式的“臺獨”企圖,必將遭到堅決反制。用資產公開來威脅中國官員,除了激化矛盾,實質作用幾乎為零。
再回頭看本次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
美國財長釋放“善意”,稱希望與中國進行全面談判,不僅涉及經貿,還包括俄烏沖突、伊核問題;接著,中國依法對兩名美國人員實施限制出境,引發美方不滿;隨后,美國大使館發聲施壓,要求“立刻放人”,威脅稱會破壞雙邊關系;最終,特朗普借機打出“臺灣牌”,意圖一箭雙雕——內外施壓同時進行。
這場博弈,看似偶發,實則是中美戰略對立的又一次集中體現。一邊是中方堅持法律獨立、主權完整;一邊是美方試圖通過外交、輿論甚至立法手段來壓制中方立場。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先對話、后對抗”的模式,極易造成戰略誤判。如果雙方繼續在重大議題上各說各話、互不妥協,那么中美關系的前景只會更加動蕩。
這次“高管被限出境”事件雖然只是一個具體案例,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中美之間深層次矛盾與戰略不信任的現實。中方依法辦事,是維護法治的表現,而非刻意針對。美國若想真心推動中美關系改善,就必須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尊重中國的司法主權和制度規則。
當然,中國也應在堅持法律底線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外透明度,合理向國際社會解釋案件性質,以避免被別有用心者炒作、誤導。
最后,中美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競爭不可避免,但合作才是唯一出路。一味靠威脅、制裁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讓原本可以協商的空間不斷縮小。我們呼吁理性回歸,外交談判不是比狠斗狠,而是尋找最大公約數,造福兩國人民。妄圖通過對話施壓遏制逼迫中方妥協不可能,中方也不吃這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