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有關 iPhone 17 Air 超薄機型的爆料占據了大多數頭版頭條,而其余幾款機型的消息則少了很多。這個現狀終于得到了改觀。
有消息人士向 MacRumors 透露:蘋果已經在供應鏈上找到良率和產量合格的抗反射屏幕,預計將在 iPhone 17 Pro 系列兩款機型上搭載抗反射屏幕,以增強在高亮度環境中的屏幕可讀性:
圖|PhoneArena
iPhone 搭載抗反射屏幕的消息早在 2024 年中就已有端倪,據傳甚至會比現在使用的「超瓷晶玻璃」(Ceramic Shield)更加抗劃,我們有望在今年的 Pro 系列上看到一塊比以往都要通透的屏幕。
更難得的是,抗反射屏幕一旦實裝,將會是 iPhone 近年來少有的、能夠對國產手機說出「我有你沒有」的功能點,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抗反射能夠為我們帶來什么
近幾年的「抗反射屏幕」關鍵詞,背后大多都跟著另一家廠商的名字:三星。
通過與康寧的緊密合作,三星在 S24 Ultra 上首次搭載了一塊名為「康寧大猩猩 Armor」的玻璃,將表層的抗反射鍍層與下方的微晶玻璃基板組合在一起生產,最終實現了 S24 Ultra 上相比前代降低 75% 的反射率:
圖|Reddit
相比傳統的在已經生產好的玻璃基板上噴涂抗反射涂層再固化,這套三星與康寧合作的技術優勢,在于生產環節就加入了特制的基層,能夠幫助鍍層附著、比后期噴涂更耐劃。
圖|YouTube @Samsung
然而三星的「抗反射鍍層路線」在推出之后顯得有些曲高和寡,擅長快速組織供應鏈并實現技術超車的國產手機廠商并沒有跟進這項抗反射技術,近兩年的旗艦機上我們幾乎看不到與抗反射相關的宣傳。
這可能更多是因為在中國,一張 AR 貼膜唾手可得:三星與高通花幾千萬美元聯合研發的抗反射技術,能夠被九塊九輕松拿下(大約 80-90% 的效果)。
但如果你就此以為,抗反射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術,那你就錯了。為了在屏幕這個「心靈的窗口」上提升視覺觀感,降低影響用戶的反射,各種技術方案已經實踐了十多年。
1. 微結構散射(AG)
散射(diffuse)無疑是目前原理最簡單、應用歷史也最久的抗反射的方式,通過直接將反射出來的光波打散,從而減少能夠進入眼睛的反射光。
而這種技術,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抗眩光 (anti-glare, AG) 玻璃工藝,它的原理是通過在玻璃表面制造不均勻的微觀結構,讓反射之后的光波射向四面八方,避免它們之間形成平行光或相長干涉,從而減少眼睛能夠看到的反射光。
圖|Anders Electronics
而 AG 工藝的行業應用,就是各種磨砂膜和霧面顯示器。
只不過相比 AR 鍍膜,AG 工藝并沒有在根本上「減少」反射的量,只是將反射的方向從人眼處偏離,并且這些偏離的光還會繼續在玻璃內反射和散射。
這也是為什么霧面顯示器上,最終會把光散射成一片光暈:
圖|AtulHost
此外,AG 工藝的效果與表面不均勻的程度直接關聯。使用過早期霧面屏 MacBook Pro,或者經常貼磨砂膜的朋友都知道,AG 工藝的磨砂效果會影響屏幕的顯示效果。特別是當屏幕/膜上泛起油污的時候,會出現棱鏡式的色散效果,非常難看。
2. 納米級蝕刻散射
納米級蝕刻散射可以看做是一種改良的 AG 工藝,其代表產品就是蘋果在 Pro Display XDR 與最新一代 iMac 上使用的納米紋理玻璃(Nano-texture glass)了:
圖|蘋果官網
這種改良的 AG 工藝所意圖解決的,就是散射結構對于屏幕顯示效果的影響。納米紋理玻璃通過將表面的散射結構縮小到納米級別,在小于屏幕像素發出的同時保留打散反射光的能力,在散射和透光之間找到了比較好的平衡。
常規玻璃(左)與納米紋理玻璃(右)|MacRumors @gerrard0804
然而這種改良工藝的問題,就是裸露的納米紋理玻璃耐久性相比普通的磨砂玻璃要低很多,無論是蘋果的 Pro Display XDR 還是部分使用了類似技術的高端電視,都會特別說明需要對面板采取特殊的保護措施。
這也是為什么蘋果在銷售納米玻璃版 Pro Display XDR 的同時,還要附帶一塊拋光布——可千萬別丟了,單買售價 145!
3. 干涉光鍍膜(AR)
然而比起 AG 磨砂玻璃影響畫質、納米紋理玻璃脆弱易劃傷,手機屏幕需要的,恰恰是能夠在保證顯示效果和耐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反光。
這種能夠兼顧畫質和耐用的技術,就是 AR 鍍膜。
這是目前使用范圍最廣的抗反射(anti-reflection,簡稱 AR)技術,蘋果在 MacBook 的屏幕上面已經使用了很多年。而三星與康寧合作的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改良的 AR 鍍膜方案,通過調整玻璃生產工藝改進鍍膜的牢固性。
顧名思義,干涉光鍍膜能夠消除反射的原理就是光線的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由于玻璃的厚度,光線在照射到屏幕上時會在玻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兩次反射,這兩股反射出來的光波進入我們的眼睛,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屏幕反射。
而通過精確控制玻璃上的抗反射鍍層厚度,并利用多層鍍層反射不同波長的光,就可以讓屏幕上表面與下表面反射出來的光波之間形成約等于半個波長的相位差,讓兩股反射光波之間發生相消干涉,以大幅減少最終進入眼睛的反射。
換句話說,AR 膜背后的物理原理與「主動降噪耳機」是基本相同的:促成相位差,讓波與波互相抵消。
考慮到蘋果與三星顯示的緊密關系,以及納米紋理玻璃面世以來的反饋,iPhone 17 Pro 系列大概率會使用類似的 AR 鍍膜與玻璃基板結合的方案。
與之類似的還有 vivo 曾經在 X100 Ultra 上實驗過的光固化 AR 膜產品,雖然 99 塊錢一張軟膜的價格聽上去有些難以接受,但貼上之后的實際效果依然是非常驚艷的。目前,國內一些手機品牌的線下門店,會為購機用戶提供光固化 AR 膜的貼膜服務。
總而言之,我們目前已經看到了對于解決屏幕炫光反射的四種解決方案:
- 打散反射光的 AG 工藝,代價是犧牲顯示效果
- 改進后不影響畫質的納米紋理玻璃,代價是犧牲耐用性
- 兼顧顯示效果和耐用性的 AR 鍍膜,代價是單價過高
- 在 AR 鍍膜工藝上改進的三星-康寧抗反射玻璃
雖然目前只有三星的 S24 與 S25 兩代 Ultra 旗艦用上了最新的抗反射技術,但蘋果的跟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供應鏈端解決方案的成熟,國產品牌跟進的可能性也變得更大了一些。
抗眩光屏幕,應該成為未來旗艦手機的標配
歸根結底,屏幕的抗眩光、抗反射能力,是顯示交互環節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星 S95D 電視使用的抗眩光工藝|Digital Trends
「屏幕」作為如今我們與絕大多數科技產品的最主要交互方式,關于屏幕的方方面面都影響著人們的使用方式。
從 LCD 到 OLED,從 60Hz 到 360Hz,從暗得看不清到峰值接近三千尼特的亮度,每一次顯示技術的更迭都經歷了從「效果差不多」到「用了回不去」的轉變。
而下一次顯示技術的更迭,應當就是屏幕的抗反射能力。畢竟在各種參數進步的邊際效應遞減的今天,一塊抗反射效果優異的屏幕,是為數不多的「一眼就能看到差距」的進步:
圖|Sam Lover
單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抗反射屏幕在未來一兩年間,應當成為任何一個對屏幕顯示有追求的廠商在旗艦機上的標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