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說的是眼睛。
大熱天的出門,很多人知道打防曬傘,穿防曬衣,戴防曬口罩,甚至全副武裝的都很常見,但就是很多人,從不戴太陽鏡!
適度的戶外陽光對眼睛、視力的確是有好處的,但要是紫外線過于強烈,長期不注意眼睛“防曬”的話,就會導致眼睛受傷,甚至引發白內障、黃斑變性、角膜炎等。
下面,我們來一次性講清楚陽光對眼睛的益處和危害,以及如何選對合適的太陽鏡。
一、常常接觸陽光
對眼睛好處多
好處1:控制“近視”
現在好多孩子都近視,醫生隨時都在叮囑要盡量保持戶外活動,其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戶外光線對近視防控有利。
首先,戶外環境中的高強度光照,能夠降低近視發生率。自然光線跟人造光源的光強相差是非常大,在自然光線下,陰天的光強能夠達到幾萬勒克斯(照度的單位),夏日的晴天光強可以達到十幾萬勒克斯,而室內的照明一般只有幾百勒克斯。
其次,眼部的生長發育以及代謝跟光照調節有很大關系。赤橙黃綠青藍紫是生活中的自然光線,其中對眼睛影響最大的是藍光、紫光以及部分紫外線,可以刺激視網膜、脈絡膜、鞏膜的多巴胺通道,使多巴胺分泌增加,阻擋近視的發生和發展。而在室內,比如熒光素燈泡所發的光并不連續,跟太陽光比還少了紫外線和紅外線部分。
好處2:給眼睛“補鈣”
大家都知道多曬太陽能有利于維生素D的合成,達到補鈣的效果,其實眼睛也一樣。鈣是眼睛鞏膜的主要成分,鞏膜起著維持眼壓和眼球形狀的作用,同時鈣對保持眼睛的正常運動和聚焦也很重要,多接觸陽光能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D的合成。
二、接觸陽光過多
對眼睛有傷害
常常接觸陽光雖然對眼睛有益處,但是物極必反,當光線強度過大,眼睛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比如夏季長時間地處于陽光暴露下,比如本身就是紫外線強的地區(并不僅限于夏季),比如海邊/湖邊或者城市外墻玻璃反射光過強的地方,容易出現眩光、黑影等不適,甚至導致一些眼部疾病風險增高:
白內障
雖說只要活得夠久,每個人都跑不掉白內障的魔爪,但總的來說一般都是年紀大了才有的,比如說60歲以上的人就有一半可能會有白內障。不過,紫外線也是白內障發病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紫外線較強地區的人,白內障發病年齡可能更早,病程也會發展更快。
如果把晶狀體比作一個透明的雞蛋清,紫外線就像持續加熱的小火爐,讓它從清澈的蛋清逐漸變成渾濁的熟蛋白。有調查發現,在部分高原等紫外線強烈地區,白內障發病率比平原地區高60%,且發病年齡平均提前5–10年。
紫外線角膜炎
也稱為光性角膜炎,當紫外線過于強烈的時候,不僅皮膚會被曬傷發紅發燙,我們眼睛的角膜、結膜也會發生炎癥反應。紫外線能夠破壞細胞DNA和蛋白質結構,當角膜上皮細胞吸收過量紫外線后,會發生炎癥反應,最終導致細胞死亡脫落。
不過,這種損傷初期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差不多6-8小時后,會出現畏光流淚、疼痛。
紫外線角膜炎常見于電焊工人、滑雪者、高原工作者;在海邊長時間戶外活動時,強光下的海水表面、沙灘也可能讓角膜受損;此外,紫外線消毒燈、美甲燈使用不當也可能會導致角膜炎。
黃斑變性
黃斑位于視網膜后極部,直徑約1-3毫米,是視細胞聚集的中心。它決定了人的中心視力,只要有微小改變就會影響視力。年齡的增大是黃斑變性的主要致病因素,但除此之外,長期紫外線暴露是黃斑變性的重要風險因素。
眼睛過多的接受了紫外線時,紫外線中的UVA會穿透晶狀體后到達視網膜,引發慢性炎癥,加速黃斑區感光細胞死亡。同時,光線進入眼球后會在黃斑區聚焦,使黃斑成為紫外線損傷的“重災區”。
翼狀胬肉
翼狀胬(nǔ)肉,可能有朋友第一次聽這個病,但有這個問題的人其實不少,中國15-84歲總體患病率約為9.9%,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達20.1%。翼狀胬肉就是長的像昆蟲翅膀的肉狀物體,一般生長在眼球表面,由球結膜向角膜延伸。
翼狀胬肉的病因還沒有特別明確,但是目前研究來看,跟紫外線有一定關系。長期暴露在強烈的紫外線下,會破壞結膜組織內的正常細胞結構和功能,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和分化,進而形成翼狀胬肉。同時,紫外線照射可能引發眼部的免疫反應異常,導致機體對自身組織產生攻擊,誘發翼狀胬肉。
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經常暴露在陽光和風沙環境中的人群,是翼狀胬肉的高發群體。
三、戴太陽鏡能為眼睛“防曬”
但買前要看好這個數字
雖然打傘、戴帽子等物理防曬,可以為眼睛“防曬”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面對地面、玻璃幕墻的反射光就沒作用了,所以要想盡量減少紫外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戴太陽鏡。
但是,大家在太陽鏡使用和選擇上還有很多誤區,其中最大的誤區就是—以為太陽鏡鏡片的顏色越深,防護紫外線的能力就應該越強。
深色鏡片只是減少了可見光的透過量,但如果沒有特殊的紫外線吸收劑或鍍膜,深色鏡片并不能有效阻擋紫外線,反而顏色過深的墨鏡,可能會讓瞳孔擴大,導致進入眼睛的紫外線量更多了。
所以,防護紫外線的能力強不強,首先可以看墨鏡是否標注有“UV400”或“100% UV”的標識,有這兩種標識才表示鏡片有防紫外線的涂層。
其次,關于鏡片的紫外線阻隔能力,還要看一個很重要的數值叫“可見光透射比”(又稱CAT值),是衡量太陽鏡鏡片過濾可見光能力的關鍵指標,直接決定了鏡片的明暗程度和適用場景。
根據國際標準,太陽鏡按透射比分為以下類別,適用于不同的場景—
例如,CAT3類的鏡片透射比為8%-18%,意味著僅有8%-18%的可見光能到達眼睛,其余被鏡片吸收或反射。所以,大家根據日常需求來選,普通出行、旅游的話,選2-3類就可以了。
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局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 GB 39552.1—2020,其中《太陽鏡和太陽鏡片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就提到,要求太陽鏡在銷售時都要對防曬護眼效果作出標注要求。意思就是,大家在選購太陽鏡的時候,正規產品的外包裝上都應該有“鏡片分類號”或“CAT值”的標注,比如—
如果要網購太陽鏡,可以問問客服,直接簡單粗暴地問鏡片分類號是幾類,多數都會明確答復。
問:偏光鏡片是不是也能防紫外線?
答:不行,因為偏光功能和防紫外線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防護機制。偏光鏡主要是通過偏振原理來消除特定方向的反射光(如水面、路面等的眩光),而防紫外線則是通過特殊涂層或材料來阻擋紫外線(主要是UVA和UVB)進入眼睛。
不過現在很多太陽鏡既有偏光功能,也帶有防紫外線的功能,大家在購買時可以注意選擇。
四、兒童、近視人群
也需要戴太陽鏡
兒童
兒童能不能戴太陽鏡,很多人的觀點是不一樣的,畢竟他們的視力發育的確也更多地需要陽光參與,但同時兒童晶狀體透明度高,更容易在紫外線的“攻擊”下損傷角膜、晶狀體及視網膜黃斑區,所以也要注意防曬。
目前看來,我們是建議—
6個月以內的嬰兒在紫外線強烈的天氣外出時,可以通過戴帽子、打傘來防曬。
6個月-3歲的孩子,如果是在沙灘、海邊、雪地等地長時間玩耍,是可以佩戴太陽鏡防護的,但建議佩戴時間不要過長。日常的外出活動則不需要。
3歲以上的孩子,在太陽大、紫外線強烈的天氣長時間戶外運動、旅游,在室外泳池游泳時,記得要戴太陽鏡。
近視人群
如果是近視的兒童,可以推薦戴帽子或打遮陽傘,避免陽光直射眼睛;近視的青少年也可以在專業的驗配機構去配可變色的鏡片,這種鏡片會根據紫外線程度改變顏色深淺,更好地調節進入眼睛的紫外線。
如果是成年人的話,外出時可以考慮使用帶度數的太陽鏡,但進入室內需要及時更換為普通的近視眼鏡。當然,可變色的近視眼鏡也可以選擇。
五、總結
選好太陽鏡,記住這幾點
1.選擇UV系數高于400的產品,才能有效防住紫外線。
2.看檢查鏡片是否有 “CE” 等質量認證標志,這是質量過關的保證。
3.看鏡片的分類號,根據需求選擇,日常出行3類就合適。
4.試戴。觀察視物是否清晰、有無變形。如果出現頭暈、視物模糊等不適癥狀,那就趕緊退了。
5.不同場景適合不同類型的墨鏡。駕駛時,選擇偏光墨鏡,能有效減少路面、水面反射的眩光;運動時(如跑步、騎行等),選擇輕便、貼合面部的運動型墨鏡,防止脫落。
6.因為防紫外線涂層會衰減,建議使用頻率較高的太陽鏡可以定期(如2-3年)更換。/健康科普
來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編輯:楊紫萱、張林林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