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此前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期間公開表示,應讓俄羅斯重新加入八國集團,并直言“不反對中國加入”。這一表態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也讓中國擔憂的一幕逐漸顯現:特朗普似乎難以阻止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行動,而關鍵時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將目光投向中國,試圖限制中方與俄羅斯的合作。
先看特朗普與普京的互動。據參考消息7月16日報道,與克里姆林宮關系密切的消息人士透露,普京并未被特朗普的制裁威脅嚇倒,打算繼續在烏克蘭作戰,直到西方按照他的條件參與停火進程。普京認為俄羅斯的經濟和軍隊足夠強大,能夠承受西方的額外措施。盡管特朗普多次與普京通話,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但普京的立場并未動搖。這表明,特朗普的施壓手段在普京面前似乎收效甚微,難以真正阻止俄羅斯的行動。
特朗普(資料圖)
再看馮德萊恩對中國的態度。新華社7月19日報道,馮德萊恩近期發表演講,指責中國市場準入、補貼、政府采購、出口管制、產能過剩等問題。她還在G7峰會期間聲稱,中國無視全球貿易規則,將稀土主導地位武器化,并向全球市場轉移過剩產能。然而,這些指責缺乏事實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專家指出,歐方此舉可能是在對美關稅談判中向美國示好,但結果并不如她所愿。
中歐經貿關系的現狀也證明了馮德萊恩言論的片面性。據新華社7月19日報道,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2.82萬億元,同比增長3.5%,平均每天進出口超過150億元。雙向投資方面,截至2025年5月,歐盟對華累計投資1543億美元,中國累計對歐盟直接投資1145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中歐經貿合作具有強大韌性,雙方利益深度交融。
馮德萊恩的言論和行動背后,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動機。據環球網7月12日報道,特朗普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歐盟征收30%關稅后,馮德萊恩宣布推遲對美國的反制措施,試圖爭取談判窗口。這顯示出歐盟在應對美國關稅壓力時的無奈,而馮德萊恩可能試圖通過打“中國牌”來轉移美國的注意力,同時在對華關系中尋求所謂的“平衡”。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對歐盟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和建設性的。新華網7月3日報道,外交部長王毅會見馮德萊恩時強調,中歐作為兩大文明、兩大力量,應加強溝通、增進互信,堅定做世界的穩定性、確定性力量。中方期待同歐方總結過去50年發展經驗,規劃未來50年對話合作前景。然而,馮德萊恩的近期言論卻與中方的積極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面對歐盟的指責,中國官方也作出了回應。環球網6月18日報道,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馮德萊恩的言論罔顧事實、充滿偏見和雙重標準。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嚴格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所謂“產能過剩”本質上是有關國家的焦慮。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也指出,歐方領導人的言論并未如實反映中歐經貿關系現狀,歐盟近年來濫用貿易救濟工具,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內部并非所有人都支持馮德萊恩的對華政策。環球網7月19日報道,法國國民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通過報告,批評歐盟對華政策“過于依賴美國”,導致“戰爭式的貿易對抗”,呼吁采取更獨立的態度與中國合作。這表明,歐盟內部對于如何處理對華關系存在分歧,馮德萊恩的立場并不代表所有歐洲國家。
特朗普(資料圖)
在這種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于俄烏沖突,中國一直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支持一切致力于實現和平的努力。對于中歐關系,中國希望歐方能以更加全面、客觀的態度看待雙方經貿關系,多對話、少對抗,多合作、少保護。
總的來說,特朗普難以阻止普京在烏克蘭的行動,而馮德萊恩的對華指責缺乏事實依據,且可能隱藏著政治動機。中歐經貿合作的深厚基礎和強大韌性,以及歐盟內部的分歧,都表明馮德萊恩的立場難以得到廣泛支持。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方將繼續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推動國際事務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同時積極維護自身的發展利益。未來,中歐關系的發展仍需雙方共同努力,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分歧,推動合作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