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消息(通訊員 李曉彬 報道齊佳樂 許翊辰 攝影)為響應國家加強美育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落實“七彩假期”項目豐富鄉村兒童精神文化生活的具體要求,7月21日,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在湖北省當陽市玉泉街道干河村,為當地兒童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琵琶行》詩樂課堂。團隊成員梅鵬杰創新采用“詩樂融合”教學法,讓千年古詩在旋律中煥發新生,為鄉村文化振興增添了生動實踐。
圖為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成員為學生上課
課堂啟幕時,團隊成員梅鵬杰以“詩樂互動,趣味引導”為核心。他帶領孩子們用聲音“演奏”古詩:逐句揣摩《琵琶行》的朗誦節奏,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抽象聲韻,轉化為孩子們可感知的聲音強弱與快慢變化。不同于單純背誦,他更注重引導孩子們用聲音傳遞情感,如在講解“同是天涯淪落人”時,啟發孩子們用理解的語調表達共情。這種“樂感體驗先行”的方法,讓古詩韻律變得鮮活可觸,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種下親近經典的種子。
課堂高潮隨著音樂的到來而被點燃。當專為《琵琶行》譜寫的旋律悠然響起,原本拘謹的孩子們瞬間被吸引,情不自禁地跟著熟悉的節奏哼唱起來。“原來古詩能唱出來!”的驚喜感嘆此起彼伏。音樂的神奇魔力,瞬間拉近了孩子們與千年經典的距離。在音樂的帶動下,孩子們更加踴躍地參與朗誦實踐,或用稚嫩的聲音模仿節奏,或用小手比劃詩句意境。這生動的一幕,正是“詩樂融合”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感知”的鮮活例證。
圖為學生閉眼背誦古詩
詩樂相融的創新設計,則讓課堂抵達文化傳播的深層維度。當根據《琵琶行》改編的歌曲旋律響起,熟悉的節奏瞬間拉近孩子們與古詩文的距離,大家不由自主跟著哼唱。“原來古詩能唱出來” 的驚喜感嘆,印證了 “創新傳播” 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這種 “朗誦筑基 + 互動深化 + 音樂賦能” 的三維模式,既保留了《琵琶行》的文學精髓,又以鄉村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搭建起文化橋梁,為 “三下鄉” 活動中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 “經典現代化、傳統年輕化” 的實踐樣本。
活動結束后,當陽市玉泉街道干河村村民委員會書記馮均華高度評價:“大學生帶來的不僅是一堂古詩課,更是讓傳統文化扎根鄉村的新探索。孩子們在詩與樂的融合中親近經典,這種浸潤式的文化體驗,比單純記憶更能培育文化認同感——這正是響應國家號召,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頭活水的生動實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