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馬寅初向毛主席建議實行計劃生育,毛主席卻強烈反對,當場否決了他的建議,并提出一個令世人敬佩的觀點!
“50年后,人口將突破26億,這實在太可怕了,這帶來的不是人口紅利,而是巨大的壓力,必須進行計劃生育,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啊!”
那一年的中國,人滿為患,一年出生的新生兒,就足以將三個上海填滿,這背后是巨大的人口紅利,可更多的卻是,新中國成立后,一切百廢待興的壓力。
這么多新生兒,教育、醫療、住房,通通都成了問題,一戶人家三五個孩子天天跟在屁股后面喊媽媽,整天媽媽長爸爸短,能夠吃上一口熱乎飯,都算是幸運。
看到這人滿為患的大街小巷,以及人口突增的局面,北京大學的校長馬寅初感到激動的同時,卻又多出了一股發自內心的擔憂和焦慮。
若是按照中國群眾這樣的“生娃”速度,用不了多久,人口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翻一番、再翻一番……
驚人的數據讓馬寅初徹底坐不住了,作為一位已經73歲,頭發花白的經濟學家,馬寅初下定決心放下手中的經濟學著作,轉身就拄著那根陪伴了自己多年的拐杖跑到了大大小小的農村。
農村里的娃娃一大串,年紀小一點的,甚至沒有褲子穿,就在那里玩泥巴,不亦樂乎,黑黑瘦瘦的,卻又活力滿滿。
馬寅初走到一戶又一戶人家拜訪,詢問家庭條件、經濟狀況,可話還沒說出口,就被到處撒歡的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打斷了。
沒有踏入農村之前,馬寅初認為一戶人家養育兩個孩子,至多三個孩子,就不得了啊,可沒想到,他這一下鄉走訪,一詢問,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孩子窩,這戶人家五六個,那戶人家七八個……
這樣的一幕直接令馬寅初目瞪口呆,他不敢想象,若是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中國未來五十年的人口可以突破多少億。
馬寅初走訪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到北京之后,馬寅初愁的吃不下飯,拿出自己平日里使用的計算器。
一通搗鼓之后,馬寅初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50年后,中國人口將實現飛升,達到26億以上!
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新中國成立后本就一清二白,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方方面面都需要發展,若是一瞬間多出來那么多人,那么多張嘴巴,中國眼下的發展如何吃得消?
馬寅初為此愁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思來想去,馬寅初決定有必要實施計劃生育了,而他在耗時幾天之后,終于整理好了人口理論。
不久后,主席的房間便多了一個客人,這個人便是抱著自己人口理論著作的馬寅初,馬寅初見到主席之后,當即就紅了眼眶。
“主席,不得了啊,中國老百姓人口數量要是再這樣增長下去,所有群眾的生活條件都會急劇下滑,到時候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定會受重創啊。”
主席看著馬寅初眼中的凝重,以及臉上的愁眉不展,也在第一時間陷入了沉思。
在此之前,主席就始終堅信“人多力量大”,抗日戰爭勝利、抗美援朝勝利,歸根結底,除了主席以及各黨的偉大領導之外,還需要強大的人口數量。
顯然,馬寅初的實施計劃生育與主席這一“理念”背道而馳,為此,馬寅初還以上海紡織女工作為例子,表示經過調查,一位紡織女工就要生產6個孩子。
這意味著,這些紡織女工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生孩子的路上,其余的時間則都在生產車間。
主席聽到之后,提出了質疑:技術可以后天學習,設備可以從其他國家引進,若是施行大規模計劃生育,屆時流水線上的工人從哪里來?
主席提出的觀點很明確,一切都建立在“人多力量大”的基礎上,同時,要完全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謀幸福、謀福利!
馬寅初1953年提出的計劃生育政策并未得到主席應允,不過也沒有被完全摒棄,因為他的一番話,也讓主席明白,是時候思考一下中國在人口方面的問題了。
一直到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中國的經濟也實現了攀升,主席在對待人口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涌現了一個想法。
物質生產都需要按照規劃、計劃,為什么人口不能進行有計劃的增長呢?相較于無節制,有計劃更合情合理。
于是在1957年的時候,“計劃生育”這一詞匯正式出現,后續,計劃生育得以實施,人口數量得到有效控制,不過即便如此,中國在短時間內依舊穩居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直到印度無節制、無計劃的生育,人口才在后續趕超中國,中國位列世界第二。
信息來源:人民網《毛澤東強烈反對計劃生育 有人就能造出“人間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